“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除夕夜里,一家人还像往年一样,聚在电视前,老老实实地守着春晚。爷爷养的小鸟也在客厅里、在灯火下,学着大人似的唠起了家常。窗外大雪纷飞,屋内窗台上却盆盆含苞待放,许是灯火太暖,提前叫醒了熟睡的花。
“大儿子,去老高家买点冰棍。”爸爸边说着,边打开了微信,却不想刚点进“支付”,就开始了“春晚红包雨”。
“快抢红包吧,我现在就去。”
已经晚上十点多,沿路却灯火通明,家家门前都高高地挂着大红灯笼,小洋房外面的串灯一家赛一家地亮。走了没几分钟,就到了爸爸所说的“老高家”——姨奶家的超市。
之所以称作超市,并不是规模有多大,而是姨奶给小卖部新挂了个牌匾——高家超市。还记得十年前,大概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姨奶有一天来我家串门,给我和弟弟拿了一大袋子吃的。那时候,经常因为好吃的打架的我和弟弟,第一次进行合作,决定互相监督,争取吃到过年。奶奶看见这一大袋子,赶紧问谁给的,还抢过来让我俩送回去。于是我和弟弟便跟在奶奶身后,不情愿地走过那条路。那简直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路,因为下了雨变得分外泥泞,有的地方一踩一只脚陷进去,有的地方被雨冲的连砖头块都漏出来。好不容易走到了,却发现姨奶家外面水泄不通。
“这是干啥呢?”
“亚芝新开个小卖部,来捧场的呗!”
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小卖部,以前买东西都要骑车子去隔壁村上买,这回开在家门口,可让大家方便了不少。那时候,像我一般大的孩子去城里上学,平时通勤坐的车就停在姨奶家的小卖部外面。每天早上,妈妈都去买一袋草莓奶塞我书包里,有时候姨奶不要钱,就只是说:
“好好供我大孙子,将来考上大学,回来姨奶给你做好吃的!”
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为了成为姨奶口中的“大学生”,我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不太拔尖的初中考上了当地的省重点高中。中考后的那个暑假,村上修了路,还通了公交车,路线终点就是姨奶家的小卖部。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平均十分钟一趟,想进城随时都可以。姨奶家门口不见了等通勤车的孩子,屋里的小炕上却多了不少等公交的人。原来手写的“小卖部”木牌,下面又多了一个黄色木牌,上面写着:5路车终点。
上了高中,学了文科,能够更系统、更深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每次政治老师讲到“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我就想起村里大队书记组织建设的刷碗厂。之前,村里的叔叔们进城打工,阿姨们就只能待在家里,收拾屋子做饭,养养鸡鸭鹅狗。有了刷碗厂之后,阿姨们每天也不再是“家庭主妇”,而是骑着自行车到厂子上班的“新时代女性”。有时候见到她们一起回来,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袋子水果,就知道厂子又发了福利。到了小卖部,定要买点肉,回去给丈夫孩子改善伙食。
“下班了啊。”
“嗯呐!正好一会做完饭,孩子就回来了。”
去年寒假疫情期间,为了做好防控工作,姨奶家的小卖部第一时间接受大队检查、消毒,并且在收费的地方支起了架子,蒙上塑料膜。姨奶带头戴起了口罩,每来一个人买东西,她就要嘱咐一遍。因为疫情,去城里进货不方便,姨奶就一次进十次的量。小卖部不知道什么时候扩建了,只记得一个月几乎没出城的我们,愣还是没把小卖部吃空。每次晚上去姨奶家买东西,屋子里都暖烘烘的,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时时刻刻都要点炉子,干点点不着,一点呛一天......
进了屋,跺了跺脚上的雪,姨奶边拿冰棍边和我唠嗑:
“这次回来,啥时候走啊,能待多久?”
“三月份左右开学就走。”
“还是一学期不回来吗?”
“嗯,没时间就不回来了。”
“哎呀,好好学吧,大学生,路还长着呐,好好学习,到时候回来给咱们家乡也建设建设。”
我没说话,只是笑着点头答应。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能做些什么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坚守,坚守那一份初心。
就像姨奶曾经说的,要考上好大学,要努力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忽而抬头,月色三分,张也老师和周深老师的歌声再次响起:“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