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上善若水
杨士莪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水”的品质与精神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水”具有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老子为水立千载名:上善若水。《孔子集语》中有——子曰:夫水者,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杨士莪身上打下的这种烙印,内化为杨士莪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性格积淀,而这种文化精神也在杨士莪的待人接物中,被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更多人。
2011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杨士莪成为十位获此称号的教师之一。与诸多国家级的荣誉不同,这个完全由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荣誉对于杨士莪而言,别有意味。因为在这个称号背后,是他与学生之间流淌着的最朴素与浓郁的情谊。
对于杨士莪的众多弟子来说,他不仅是自己学业上的导师,也是人生的导师。他曾对在读博士们说:“你们是80后,我也是80后,因为我已经过80岁了。所以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代沟,都需要与时俱进啊。”获评“好导师”这一年,这位“80后”导师除了指导十二位在读博士,还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至今日,这位“85后”导师依然担任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而且每学期的课时都不少。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由杨士莪给学生们讲第一门专业课《声与振动基础》的绪论已经成了传统。他讲课时底气十足,声如洪钟,语速较慢,思路清晰,而且是“一站到底”。学生们心疼他,常常在上课之前,为他搬把椅子放在讲台上。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开,微笑着说:“从我开始做教员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他就这样站着讲一个下午,整整齐齐地写板书,一下午的课要写好几黑板。
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个老式的公文包,这是杨士莪来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有一次,天气高温,杨士莪还是骑着自行车来上课,一位老师问他:“您怎么回去啊?”他打趣地说:“我骑‘风火轮’回去。”可真是风火轮——自行车的脚踏板被晒得烫脚。
外场试验、各种学术会议、顾问咨询活动等将杨士莪的日程表塞得满满当当,但他从未因为工作忙、出差频繁而耽误教学工作,即使有时不可避免地给研究生串课,但他只要一回到哈尔滨,第一件事就是找学生确定上课时间,安排研究生把被耽误的课程补上。因为往往要占用他们的周末时间,杨士莪常常因此跟研究生们道歉,还自嘲自己为“不可靠分子”。他把学生看得很重,即便再忙,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从不敷衍应付,毫不含糊,学生请他审阅修改论文,通常只隔一两天就会得到反馈。
现为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的朴胜春1991年开始跟着杨士莪学习,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路“追随”杨士莪二十年,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都颇受教。提起杨士莪的课程,他的言语间充满了敬意:
杨教授上课的认真劲儿让人很感动。我读研一时上《水声传播原理》的课程,是杨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由于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很少,所以上课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但是每堂课杨教授都是工工整整地将板书写满整个黑板,从头到尾、几十学时的课程下来一直这样认真。那是我上的最累的课,一点儿不敢偷懒,因为每堂课杨教授都会提前赶到教室,在那里等着我去上课。
他的学生有个共同的体会,向杨士莪请教问题时,绝不会有面对学问大家时的拘谨和战战兢兢,而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视野宽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能独辟蹊径。杨士莪的学生、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陈洪娟说:
杨教授解题时从不跟着别人的方法走,而是从物理模型和事物的根本去找新方法,让我们认识到抓住物理规律对于解题的重要性。这让我们十分钦佩和受益。他特别善于聆听,即便我们错了,他也从不急于否定,而是找到值得肯定的内容加以鼓励,再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往往使我们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长很快,而且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对于一项科研任务,杨士莪从不会催促年轻人,而是要求他们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来,因为做科研需要心态平和而不是追求外在耀眼的东西,杨士莪为年轻人打造了一块最适宜做科研工作的环境和土壤。他带年轻人时常说“没有压力不成材”,而他给年轻人的压力是循序渐进的,从不急于求成。
杨士莪对学生的学业、年轻教师的科研教学尽心尽力地指导,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未来发展也是全心全意地考虑。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届博士毕业生马树青师从杨士莪。在他毕业时,适逢某国内著名高校的水声专业招聘教师,马树青前往应聘,无奈却因为对方“应聘者须毕业于国内‘985工程’高校”的要求被拒之门外。杨士莪闻讯后,提笔为其写了一封推荐信,他在信中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虽不是985高校,却是中国首个水声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点所在地,作为国内最高层次的水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最好的水声专业人才。博士生马树青在敝校求学近十载,主攻水声专业,贵校水声专业建设若需优秀人才助力,请予酌情考虑。
不久后,马树青成功入职该校,仅历数年,即成为该校水声专业骨干。
“八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这幅对联是在2010年8月杨士莪八轶寿辰时,已成长为中国水声领域中坚力量的上百名弟子送给他的特别礼物。他的弟子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0年初登杏坛时的血气方刚,到1990年国家教委向从教40年的他颁发荣誉证书,再到199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直到2016年从教66年后的从心所欲,杨士莪堪称桃李满天下,他以极强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学生,在他开拓的一片学术天空下,很多人在这里放飞理想,找到人生的坐标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