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倾听大海的声音
——杨士莪院士传记
作者
唐晓伟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11-30

分享

杨士莪(三排左三)与清华大学校友毕业三十周年后返校合影。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都已成为皓首苍颜的老者。人们在生命中奋斗的宝贵时光,汇聚并转化成了推动整个国家前进的力量。

第三节 良师益友

杨士莪求学期间,清华大学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尤其是物理系,教师阵容盛极一时。“中国物理学的栋梁泰斗半出清华”,名师荟萃,生源一流,是不少青年学生的向往之地,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全国清华第一,清华理学院第一,理学院物理系第一。”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的梅贻琦、叶企孙都出自物理系,都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杨士莪幸得群师指点,亲身受教于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先驱性人物叶企孙、周培源、王竹溪、葛庭燧、钱三强、余瑞璜、彭桓武、闵嗣鹤等诸多名师,真可谓熠熠名师,群星闪耀。

梅贻琦阐述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时曾说:“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导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

有了“名师”,“高徒”不断涌现,物理系成材率之高,颇为罕见。在杨士莪入学前的20世纪30年代的71名毕业生中,后来有2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当选为美国国家院士,2人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杨士莪所在的1947级及至1952级的物理系176名本科毕业生和7名研究生中,培养出了包括杨士莪、周光召、高伯龙、黄祖洽、李德平、唐孝威、胡仁宇、刘广均、陆祖荫、蒲富恪、叶铭汉等在内的一大批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物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宽容、快乐的朋友,博学多闻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园中,16岁的杨士莪是系里年纪最小的,他性格随和,在同学中颇有人缘,幸遇诸多“益友”,除了师长的指导以外,同学间,尤其是朝夕相处的室友间的影响,对杨士莪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他们彼此切磋、互相砥砺、取长补短,其中不少成为一生的知己至交。

杨士莪大三时所住的寝室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寝室”,寝室中始终弥漫着浓厚的向学气氛。周光召、高伯龙、陈志全三位室友的成绩包揽系里三甲,杨士莪虽不及三者,也位居班级前列。后来,周光召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伯龙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激光物理学家,成功研制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成为水声工程专家,是我国水声科学的奠基人、水下噪声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水声学术带头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杨士莪颇庆幸地感慨:

真是有幸啊,碰到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在名校的学习经历,有机会受到诸多名师的熏陶、指点,并有幸结交到一些优秀的同学,这些对于我的个人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始终宽松的学习环境,给我提供了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的条件,对我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生活情趣、能够全面成长大有裨益。

我只是个普通人,不过是遇到了一些好机遇,碰到了好环境。就像一颗种子,掉到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上,然后又碰上老天爷气候合适,就长起来了。不然同样一颗种子,掉到贫瘠的土地上,正好碰上天时不正,那可能就长不好了。

杨士莪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中学教育属于文化教育,大学教育则属于专业基础教育,并应该同时能帮助受教育者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受教育者独立自学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社会、科技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杨士莪自身的成长成才经历就是他的教育观点的最好注脚。十余年的教育经历带给杨士莪的,除了知识与治学的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由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这是他未来人生路上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物理系认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条件,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就出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而非常重视实验物理。课程设置注重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系里规定所修实验科学的学分,不得少于理论课的二分之一,并为学生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验条件。当时理学院有实验室二十六个,物理系的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磁性等研究室大都是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所装备,是国内先进的物理教学和实验基地之一。

较多的亲身实践机会,锻炼了杨士莪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对数学的偏爱和擅长,使他擅长理论分析,他将两个优势集于一身,仿佛将两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使他具备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20世纪50年代初,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士莪等同学们来说,他们要面临的是一个民族的新时代,也是一个人生的新阶段,他们将有更多发挥天赋才能的机会,也将有更大施展抱负的空间。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而崭新的时代?杨士莪期待着下一道人生选择题……

编辑:B_xueying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