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倾听大海的声音
——杨士莪院士传记
作者
唐晓伟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11-09

分享

第三节难忘恩师

数学老师唐秀颍

一个人的学术成长也许需要几十位老师,其中可以称作“恩师”的,可能屈指可数。老师在学问的积累上给予学生帮助,然而“恩师”则在知识之外,还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给过帮助和指引,有过影响。在重庆南开中学,杨士莪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数学老师唐秀颍。

唐秀颍193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后因重庆南开中学师资不足,经商调离开中央大学工作岗位,赴重庆南开中学教授数学,开启了她的中学教师生涯。她是教实验班时间最长的老师。在她初教实验班时,学校领导曾对她说:“实验班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接受,课程可以讲得更深一些。”所以实验班的数学比普通班教得更多更深。高二时,已使用大学教材。这为杨士莪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唐秀颍个子不高,身板挺直,眼睛炯炯有神,走起路来快速而稳健,讲起课来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几乎从不请假缺课。她写得一手好字,板书娟秀端庄,遒劲有力。几何课上,她在黑板上画的直线笔直有力,就像用直尺画的,一笔挥就的圆形,就像用圆规画的,而且两端接合。她上课时不苟言笑,对学生要求严格,练习不准涂改,否则就要重写。她在课上经常采用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生活教学法”,学生往往很受吸引,不经意间,一堂课倏忽而过。有学生私下给唐老师起绰号叫“唐老虎”,但学生们并不怕她,反而很敬爱她。她那种对学生爱护、信任和鼓舞的眼神,是优秀教师所特有的。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她会在试卷上连批几个“good”“fine”,给予鼓励。

她注重对学生数学逻辑、技巧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如何判断、推理、总结、验算,特别注意培养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多读课外书籍,进行深入钻研。一次数学考试,试题中有一道题难度较大。全班只有两位同学算对了。可在公布成绩时,并没有人得满分。学生问唐秀颍:“既然我算对了,您为什么不给满分?”唐秀颍说,虽然做对了题,但解题的方法是个繁琐的笨方法,并没有真正掌握规律和技巧。随后把更简洁的解法一讲,大家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杨士莪酷爱数学课,他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抠数学难题。课堂上,唐秀颍会出一些难题,启发大家思考或自学。有一次,唐秀颍在课上出了一道证明“九点圆”的题,即证明一个三角形上选取的九个点在同一个圆上。给学生若干提示,请学生自己课下证明。杨士莪冥思苦想,终于找出方法,那种成就感带给他很大的满足。还有一次,讲到数学上的一道难题——怎样只用圆规和直尺取三分角。老师说这个题解不出来,国际上也有证明说不可解。杨士莪不服气,明知不可解,却仍苦苦思索。解一道道难题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使他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受益匪浅。

杨士莪头脑灵活,但最反感背英语单词,因而初二、初三的英语考试不及格;初三那年,劳作课也不及格。按照学校规定,累计有三门课以上不及格就要被开除。唐秀颍听说后,亲自领着杨士莪找到校领导求情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只是年纪太小还不够用心,但却是个可塑之才,况且实验班的课程安排与别校都不一样,把他开除了转到别校怕是把他耽误了,就让他跟着班级上吧。”这件事对杨士莪触动很大,后来,他也成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爱护的态度即深受唐秀颍影响。

唐秀颍是杨士莪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她终生从教,1992年她八十大寿时,看到身边众多陪伴左右的学生时,说:“我这一生最高兴的事是培养了这么多的学生。”多年后,杨士莪在一篇题为《忆》的文章里深情回忆恩师:

她为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而感到由衷的快乐,为我们的每一点失误而感到焦急不安。她不仅教会了我们有关数学知识与如何做学问的方法,而且以自身的榜样使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诚恳正直地处世为人。唐老师在上课时喜欢讲的一句话:‘Endisgood,allisgood’。正是告诉我们要虚心、谨慎、有毅力和恒心,坚持到取得圆满的最终结果。这是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语文老师李平阶

杨士莪爱下围棋,这是跟高中语文老师李平阶学得的终生爱好。当时语文课里有一篇文章,讲文人“手谈”。手谈是围棋对局的别称,下围棋时,对弈双方均需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在棋盘上斗智斗勇。其落子节奏的变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当局者的心情,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语交谈一般。杨士莪听了很感兴趣,得知李平阶棋艺精湛,就常到他宿舍学下棋。一开始,李平阶让杨士莪九个子,随着杨士莪棋艺渐长,从让五个子到三个子,杨士莪虽始终没赢过老师,但两人倒也下得开怀。

南开的语文课本由学校自行编制。内容由浅入深,实验班初一学习白话文,第一课是叶圣陶的白话散文《藕与莼菜》。初二开始后都学古文。到高中,高一时讲散文,授文以技,课文选自《史记》《汉书》等名著名篇,以使学生继承优秀古文简练明达的文风;高二时讲韵文,动之以情,文章上起《诗经》《楚辞》,及至汉赋、魏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精神的陶冶;高三时讲论文,晓之以理,文章有《论语》和《孟子》选段、《过秦论》等政论性文章,学习重点转向习文求是、阐述思想的重理阶段。

杨士莪记忆力超群。语文老师时常考学生背古文,遇到难的,老师总是先提问杨士莪,似乎想通过他的背诵为全班同学“打个样儿”。几年的语文学习下来,杨士莪受到了比较全面扎实的文字和国学功底锻炼。李平阶古文根底深厚,会“吟哦”。这种用古文有节奏地背诵朗读,颇有古风情致,学生们非常喜欢,常请老师“唱”上一篇。杨士莪尤其喜欢学习作诗、填词、作曲。高二时,他填了一首《如梦令》的词牌子,如今依然能信口背来:

“昨夜梦魂频扰,片片犹忆多少,最苦是多情,依枕还愁天晓,啼鸟,啼鸟,枝上唤春春渺。”

1977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杨士莪还曾作《水龙吟·周总理逝世周年纪念》,以表悼念:

毕生肝胆精诚,更千秋节风亮操。宣扬马列,笃行马列,殊勋常耀。恨彼畴昔,长河星堕,雾迷鸦噪。送英魂西去,人民百万双垂泪,长安道。

遗志飞灰大地,化春风草青花茂。鹰穷碧落,龙吟九底,电传佳报。领袖英明,妖氛荡尽,山河欢笑。看神州奋起,红旗艳丽,四化式肇!

至今,杨士莪家中依然保存着《平水韵》的韵书,还能背出构成诗词等韵文回环往复的诗韵。杨士莪一直对给自己打下深厚国学基础的李老师心存感激。

在战火延烧的岁月,师长们联手守护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把学生们从稚气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战争的恶劣环境里端正地成长。这些教师除了给杨士莪提供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打开了他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和眺望世界的平台,同时也打下了他一生读书为人的基础。

编辑:B_zhoushinan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