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倾听大海的声音
——杨士莪院士传记
作者
唐晓伟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10-19

分享

第三节 童年印象

儿时的礼物与开明的母亲

杨士莪降生时,父亲的友人赠送一本相册作为贺礼。八十余年中,这本与杨士莪同龄的相册,历经岁月变迁、战乱逃亡、数易住址,始终被不离不弃地珍藏。略显斑驳的皮质封皮里,承载着杨士莪和这个家族的发展轨迹,记录着这个家族的成长故事。

儿时杨士莪的照片与同龄人相比格外多。从襁褓中开始,父母得空就用自家的照相机为这个小生命留下生命伊始的宝贵纪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照相机于普通人家而言是件贵重且新奇的奢侈品。这架照相机是杨廷宝在美国求学期间,数次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竞赛头奖后,用奖金购买的奖品。杨廷宝常将它和一个小本带在身边,看到有特点的建筑物就用相机照下来或者在小本上画下来,作为设计素材。照相,是杨士莪儿时因为父亲的职业而享受到的令人欢欣的优待。

由于杨廷宝的职业特点和战乱威胁,杨家或举家随迁,或躲避战火,“动荡奔波”和“走哪学哪”是杨士莪对童年生活的最深印象。

杨士莪出生时,正是杨廷宝留学归国后加盟天津“基泰建筑工程司”的第四年。该工程司在1920年由关颂声创办于天津,后来其总部迁至南京,并在天津、北平、上海、重庆、成都、昆明、香港等地设立分公司,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是民国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建筑事务所。杨廷宝从归国后正处于建筑设计创作的黄金期,在天津、北平、南京等全国各地来回奔忙,对家庭几乎无暇顾及。家中事无巨细,都由妻子陈法青操持。

杨士莪的母亲陈法青(1901—2004),祖籍河南西平,先后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是位思想开明的知识女性,婚后持家,相夫教子。杨士莪的外祖父陈铭鉴(1877—1945)字子衡,号莲友,前清举人出身,西平名士,入民国后曾任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为反袁世凯称帝,避难隐退,致力于县志纂修,并联合在北平居住的河南籍知名人士,创建北平私立河南中学(后改名嵩云中学)。一生著述颇丰。

母亲陈法青性格爽朗而热情,为整个家庭营造了积极乐观、平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师范学校的教育背景、开明的思想和干练的行事风格,使她成为杨士莪最好的启蒙老师。

寓居天津

在杨士莪出生后40天的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三个半月后,日军席卷东北,东北全境沦陷,四亿七千万中国人真切感受到了亡国惨祸已迫在眉睫。

当时,基泰建筑工程司总部设在天津。杨家举家紧随杨廷宝事业的脚步,在天津英租界马场道五官胡同赁屋而居。马场道原属天津老城东南的一片沼泽洼地,1903年天津英租界大规模扩张,将该地区等大片土地改造为城市建设用地。20世纪30年代,该地区形成欧洲不同建筑风格的住宅区。

租界,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国人难以忘却的耻辱。在租界里,洋人行使着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租界成为国中之国。1920年左右,津、沪租界当局甚至不准中国建筑师在租界开业。中国人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没有自由和权利设计建造自己的房子。

杨廷宝始终牢记早在赴美留学前,父亲对自己说的话:“要给中国人争口气”,他将满腔爱国热情倾注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与留学归国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们,打破了外国建筑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外国建筑师同台竞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杨廷宝负责建筑设计方案的天津日租界“中原公司”(现天津百货大楼)的项目,挫败日本人的暗中作祟,成功拿到施工执照,打破了在日租界内由日本建筑师垄断建筑的局面。

父亲的言传身教

193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课堂上,学生请教授陈垣对时局做以评论。陈垣沉重地说道:“一个国家是从多方面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就着各人所干的,努力和人家比。我们的军人要比人家的军人好,我们的商人要比人家的商人好,我们的学生要比人家的学生好。”各个行当的人,应当殚精竭虑,在这个行当里压倒侵略者。这也是当时像杨廷宝一样的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所走之路。

令杨士莪印象深刻的是儿时家中珍藏的一面“五色旗”。那是当年父亲出国留学时,将其作为“国旗”随身携带,以志不忘国家民族之意。“五色共和旗”在1912至1928年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含有五族共和之意。杨士莪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五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多少年来始终牢记不忘。

父亲回国时,除了书籍、绘画作品外,还带回了两件东西——出国时带走的那面五色旗和那床紫花棉布被褥,被褥已经破旧,但仍洗得干干净净地带回。因为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杨廷宝有着更强烈的“中国人”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1933年,杨廷宝已是基泰建筑工程司主持图房的总建筑师,功成名就,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古朴、开阔、气派的南京建筑中,有一百多项各种类型的工程设计都和杨廷宝的名字有关。但他还是趴在图桌上制图,丝毫不敢马虎。他常对孩子们讲:“善于掌握时间的人,会比一般人容易得到成功。”他平时工作繁忙,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习惯,从不打扰他工作。他喜爱安静,除了绘画、武术外并无太多兴趣爱好,即使在家中时,也是在书房看书、画画或做建筑设计。遇上风和日丽的假日,偶尔他也会挤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出外游玩。在郊外,看到某座古庙或有趣的建筑,孩子们高兴地四处玩耍,父亲则开始聚精会神地写生作画,一两个钟头后,孩子们玩得尽兴,父亲的画也完成了。

杨廷宝性情平和,一生谦虚谨慎。他曾对家人说:“幼年养成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杨士莪幼小的心灵中,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敬业之心等,被具体化为一面贴身携带的五色旗,一床紫花棉布被褥、一架作为奖品的照相机、父亲伏案制图的背影、随身携带的写生画册……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浸润,成为杨士莪品格形成的最好老师。

明明小学

1933年初,古建筑专家朱启钤等邀请杨廷宝到北平开设基泰分公司,进行北平古建筑的修缮和加固工作。杨氏夫妇考虑到今后几年的工作重心都将在北平,孩子们也相继到了入学年龄,到北平可以就读更好的学校,于是决定举家迁居北平,租住在东城区干面胡同的一座两进四合院内。

北平时光留给杨家孩子们的记忆是愉快的。那时,杨廷宝主要在北平工作,不像以前各地奔波。他的工作依然繁忙,但一家人每天都可相聚,其乐融融。杨士莪姐弟几人年纪相仿,不乏玩伴,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可无忧无虑。

1936年秋,杨士莪进入北平私立明明小学就读一年级。两位姐姐士英和士華已经分别在这里就读三年级和二年级。该小学成立于1932年,位于崇文门内西观音寺胡同内,是有一幢两层楼的宅院,由美国协和医学院承办,因教学水平较高,在当时颇有名气。校长王素忆是美籍华人,曾在美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学校董事会的成员多数是北平东城区的知识分子,他们将子女送到该校就读,学生数目不多,大多彼此熟识。

明明小学很重视英语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上英语课,用的课本是从美国进口的全英文教材,并按照“洋习惯”过圣诞节、复活节等。学校一学年会组织学生进行几次“社会参观”的活动,如参观位于朝阳门大街的仁立地毯厂、位于煤渣胡同的北平英文日报社等。地毯制造机、英文排铸机、汉字操作间等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春分”日的正午,王素忆特地给学生介绍“在这特定日子的正午,人的身影长度恰好等于人的身高”的现象。学校还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美国人开设的华文学校,借用临时架设在楼顶的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夜空中的行星。

在明明小学的学习生活对于杨士莪而言是轻松愉快的。令他难忘的是,身体瘦弱的他,还曾因为在一个月内体重增加了一斤,获得过一块银元的奖励。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7月底,京、津相继沦陷。

刚上完小学一年级的杨士莪,与家人一起踏上了逃难的漫漫路途。此后数年,战争将处在危机四伏的漩涡里的中国和最纯净的孩子们的世界,一并吞没。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