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春日,距我入职哈工程已经一年有余了。这一年里在前辈的带领和教导下,作为新教师我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精神”有了一些感悟和自己的想法,也对在新的时代下如何践行和传承哈军工精神有着一些自己的思考。
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令我最为震撼和感动的是他依旧嘹亮的一声声回响在校园的军号声。就是从这军号声里,我第一次认识了“哈军工精神”。“哈军工精神”是一种“军号精神”。军号响起,召唤着一代代军工人,不惧险阻,一往无前,舍生忘死,冲锋陷阵。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于新中国。从那一天起,这所学校便与国家意志、国家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了—起。从那一天起只要国家需要的军号“响起”,就有了军工人前赴后继的身影。如今战火平息,人民安康,哈军工的军号声依旧嘹亮。这种“军号精神”,催促着警醒着我辈的青年学者,祖国召唤着我们,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服务国家战略,矢志不渝。
经过一段时间和前辈学者的接触和对学校的认识,我惊讶于每名军工人身上谦虚的沉默和朴实的作风。不善言辞头发花白的老者,笑眯眯点着土鸡蛋的农人,只有在谈起对学科的见解独到又精辟时,才惊觉这就是那位久闻其名颇有实力的学者。“钻研实干”就是这些朴实的军工前辈教于我的“哈军工精神”。入职以来,我时常会去想象哈军工初建的场景:在党中央决定建立“哈军工”之时,现实环境十分严峻,没有师资也没有校舍,一片荒地上,中国军工的摇篮拔地而起。这场景激励着我,在科研的荒地上去开垦耕作。
强军卫国的爱国热情,高度忠诚的政治品质,不畏艰难地奋斗精神,教学为本的治学理念,这些都是“哈军工精神”的一部分。今后,我想体会到更多更新的“哈军工精神”,也会努力践行成为合格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