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精神学子说】我是哈军工的传人,军工精神永驻心间
作者
刘鑫儒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4

分享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强军卫国,高度忠诚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勤奋刻苦,不惧险阻的奋斗精神,拼搏热情;勇于尝试,开拓创造的勇敢意志,创新精神。哈军工精神,贯串于哈军工发展始终,燃烧于每一位军工学子的心底,与其一同砥砺前行。

“当年军工圣殿,昔日精英摇篮……”还记得我满怀憧憬,踏入工程校园的第一课上,老师便为我们放起这首歌。当时便被它磅礴的气势和曲词间所流转的自豪之情所深深震撼。“这是我们哈工程的校歌,大家回去要认真学习。另外,各位同学,我们的校训是:‘大工至真,大学至善’。作为哈军工的传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秉承校训,将军工精神发扬光大……”话音刚落,便有同学迫不及待地问道:“老师,什么是军工精神?”可老师只是笑着说道:“这要靠你们以后自己去感受。”

军工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也在心里默默地问。

丹心铸剑,国即是家

来到工程的第一个冬天,一场大雪不久便如约而至。在陈赓像对面的军工操场上,雪地航母的雏形在众多学子忙碌的身影中逐渐清晰。我有些惊讶的看着这场景,旁边一位正在铲雪的同学热情地和我打起招呼:“是大一新生吧……这已经是我们把航母‘开进’学校里的第3年啦,这些从左到右,依次是中国的第一艘载人潜器7103,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奋斗号”;大洋远处的国产航母“山东号”和大洋深处的国之重器095。”仿佛看穿了我的疑惑,他看了看其他同学还在雪中运作的身影,流露出自豪之情:“因为热爱,更因为我们是军工的传人。”我看着不远处陈赓将军的塑像,陷入了深思。

在哈军工时期,学校培养的13届学员成材率极高,军工学子踊跃投身于科研,海防领域,有力推进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其中,便有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开创者邓三瑞先生。在我国潜艇事业还处于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资料,经验的情况下,邓先生带领团队边设计边实验,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59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水滴型实验潜艇,并成功地进行了航行试验……而邓先生只是这群满怀爱国热血,奋力投身祖国建设的军工学子们的一个缩影。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雷渊超,慈云贵,副教授杨士莪等等,都为我国海防事业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到了哈船院时期,学校在困境中克服各种困难,缔造了国内一流的船海核学科,创造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成果,解决了诸多人才短缺和断档问题。中国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便诞生于此时。水声定位,舰载光纤等技术可媲美同时期英美等发达国家,至今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无数学子以汗水和智慧凝聚成的宝贵结晶;而如今,作为军工后人的工程学子,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智能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动力定位和集中显示系统,海洋海底测量仪等一系列高端海洋技术的问世,是工程学子向国家,向世界交出的满意答卷。而如今,身在学校的我们这一代学子们,将几个不同年代的舰队组合在军工操场的雪地上,将一代又一代工程学子“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与担当描绘在向国家,向社会展示的靓丽名片上。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一代又一代工程学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军工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国即是家,是不可磨灭的信仰与此生忠贞的情怀。“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学子们用实际行动,向国家,向世界宣告:只要有我们在,中国的海防就在!这种强军卫国,高度忠诚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军工人的灵魂深处,持续地发光发热,生生不绝。

朝乾夕惕,迎难而上

升入大二后,课业变得繁重。七八门专业课同时并举,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看着满当当的课表,渐渐地,我开始喜欢抱怨,甚至以“躺平”为借口来逃避。放下学习后短暂的欢愉令我沉醉,但长久下去却只觉得麻木。迷茫的情绪在心底蔓延,我开始怀疑自己,更怀疑来到工程学习的意义。

恰逢国庆有校史馆参观的活动,不想学习的我欣然前往。看着馆内陈列的一个个故事,

“谭国玉”三个字映入眼帘。这不是我们学校奖学金的名字嘛!出于好奇,我便看了下去。

当年,初中都还没毕业的谭国玉来到哈军工读书,由于基础差,尽管他很努力,每次课堂测验的成绩都不理想。从那之后,要强的他每天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两三个小时才肯睡觉,却在之后的分班考试里5门功课只考了7分。他选择了放弃。而当时任院长的陈赓教授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自身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而后,陈赓院长又偷偷地找到了当时谭国玉的老师,给予他关怀与呵护。而谭国玉也在陈赓院长的鼓励下和老师的照顾下更加努力,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以勤为剑,一遍又一遍的挑战困难并一次次将它们击败,最终成长为一代优秀人才。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想到了平日里对我们关怀有加的授课老师们。他们不厌其烦,望生成才的样子,不正和当年的陈赓院长一样吗?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呢?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又怎么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呢?

从校史馆出来,我便直奔图书馆啃起了书,久违的充实竟让我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从这之后,我便开始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遇到难懂,难啃的知识点,我就会一遍一遍的去努力记忆攻克,去向老师请教。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虽然很累,但真的能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变好。有时晚上学到图书馆闭馆出来,和身边众多一起奋斗的工程学子们踏着月亮回寝室的路上,还能看到21b,11号楼的教室还有很多扇窗户透着灯光,那都是一位位工程人努力奋斗的模样。无论在哈军工时期,还是现在的哈工程时期,一代又一代军工人总是这样,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学习知识,钻研知识,为祖国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前进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工程学子从不轻易认输,而是永远以饱满的姿态,高昂的斗志,满腔的热情去直面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将“朝乾夕惕,迎难而上”的精神代代相传,代代沐浴在工程老师们温柔呵护,细心教导的春风里,茁壮成长。

自信勇敢,创新助梦

我是在一个四五线小城市里的省重点念的高中,平日里也算名列前茅。来到大学之后,身边人的自信气场,精致妆容以及优异的成绩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太敢和身边的同学交流,活生生的从一个社交达人变成了社恐,也错过了很多机会。

在朋友的鼓励下,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我来到了宣传部这个大家庭。在一次次的采访,写作中,我看到了那些优秀的同学背后的故事。他们有的特别勤奋刻苦,每一秒光阴都不虚度;有的目标明确,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认知;还有的独立而要强,生于贫寒志却坚韧……但这些军工学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信。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乐意与自己的不足与平凡和解,勇敢的面对自我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我深受感染和触动,下决心改变。我报名参加了从未参加过的定向越野,在五公里的艰难赛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我相信我可以完成,我不惧怕任何人,我的对手就是我自己。在比赛中,每一位选手都拼尽全力。即使知道自己和别人已经拉得很远了,也并没有轻言放弃;还有的选手在赛中出现身体不适,筋疲力尽,但也选择坚持完成比赛。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哈军工时期,当时的军工学员勇敢的顶着压力,克服着种种困难,即使遭到怀疑和不看好的眼光,也永远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创造,去实现,完成了一系列科技壮举,他们创造了奇迹。这就是属于军工传人代代相承的精神:永远自信,永远勇敢,永远一往无前。

自哈军工时期,军工学子们一直在科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代代相承直至今日。从国家第一个风洞群到我国航空事业的里程碑歼-10战机;从第一艘气垫船33号艇到创造“世界第二,全国第一”记录的悟空号全深海suv;从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331到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诞生,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在各个领域的科技成就,都离不开军工学子的拼搏创新。正是他们将创新精神代代传承并付诸于实践,才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宝贵的力量。在学校,军工人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各项创新竞赛并屡次在国奖,省奖屡创佳绩;在岗位,工程人恪尽职守,将创新与实践融会贯通。军工学子们良好的贯彻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向中国,向世界展现了属于军工人特有的靓丽风采。

军工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不过这次,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