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军工自成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爱国、奋斗、实干。
爱国——以国家需要为第一使命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让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看到了中国武器与国外的悬殊差距,至此新中国下定决心转变这个现状。就这样在主席毛泽东批准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并任命陈赓大将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条件下,1953年一所在战火中催生的学校在一声秘密的军号声中诞生了。初生的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巨大使命。在一代军工人的刻苦钻研中,哈军工用了17年的时间培养一万多名毕业生,成为中国建设的栋梁,从这里走出了100多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0多位科研院所领导、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厅局级领导、上校大校更是不计其数,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基础。从哈军工建立之初到“哈船院”再到今天的哈工程,无论是谁都在默默服务着这个国家,“国家需要,我就一定在!”、“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红色血脉早已融入到一代代军工人的血脉里。
新时代的军工传人理应继承这一优秀传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未来,把自己的志向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之所以最好是因为只要你有想法就会有各种资源机会支持你尝试,最坏是因为人才的增加让整个社会的压力变大,可以说是内卷。但是如果你心怀爱国主义精神,你会知道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们这个祖国变得更好,尽管外界环境压力再大,环境再恶劣,你也能按照自己的脚步迈向自己的高度。牢记“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人,真正绽放青春光芒。
奋斗——生命在这里起舞
在军工辉煌的历史是无数的人奋斗出来的,从哈军工第一任校长陈赓大将到哈军工第一任教科部部长张述祖再到每一个挑灯夜读的学生,他们的身上都有奋斗的影子。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谭国玉了,跳过中学上大学基础再差也没想过放弃自己,丢掉自己的阵地。“别人都知道我是差生,但他们不知道我有多努力。别人用8个钟头学习,我就用10个,20个钟头来学习。晚上但凡有灯的地方,我都去读过。后来还被抓到了,只让我待在宿舍,没办法,我自己买了手电筒。晚上熄灯后,就躲在被窝读书。”正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谭国玉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考出了让苏联人震惊的成绩。有的时候就是需要这种劲头,哪怕希望再渺茫,哪怕道路再曲折。
在人的一生中,奋斗无疑是青春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把握好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几年,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拘泥于时代束缚。在开学典礼上,高书记的“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坚定话语,一字一字地落在我的心里,成为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新时代的新船人要无愧于习近平主席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愿每个青年都能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用拼搏奋斗诠释无悔的青春。
实干——至真至善
刚踏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身份在这一刻将发生变化。学校“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无数次提醒着我:我到这里来是学实事、干实事的。每当进入11号楼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那个时代,那些人用实干的双手托举其当时的教育事业,那些人靠在墙上埋头苦读,那些人以国家富强为使命。作为新时期军工传人,我们应不负《军工文化》第八期杂志中对我们的期望:“可堪国家大用,能负民族重任”,磨砺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就,与祖国同奋进,用实干圆梦想,为祖国的深蓝梦想增添奔腾的力量!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为船,为海,为国防!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