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精神学子说】无畏艰难永奋斗,做求真至善的军工传人
作者
丛榕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3

分享

我是哈军工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不畏艰难,求真至善”。 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求真至善的研究精神是“哈军工”人在实践过程中最突出的品质。从初期建校,到教学育人,再到科研报国,这一切的使命践行,无不涌现出这一高贵精神的赓续传承。

最初劈开迷雾、让我坚定信心的是谭国玉奖学金命名者——哈军工53级学员谭国玉先生。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年,初来乍到的迷茫、和高中不同的教学方式、更精深的知识让我倍感压力,抽象的线性代数成为深夜崩溃的来源。我一度痛哭想要放弃,但还是不甘心,在导员发布谭国玉奖学金的消息时,我“斗胆”搜索了一下这位奖学金创始人的资料。

也许是撰稿人的文笔轻松诙谐,也许是所有初来乍到的人都会萌生一些退意,我读着谭国玉先生和陈赓校长在退学问题上的“反复拉扯”,原来这么厉害的人也是有过退缩、想要逃跑、无奈苦读的时候啊,我心里稍稍有了一些安慰。谭国玉先生继续“白天上大课,下课吃小灶”、改进学习方法“用智取代替强攻”、与时间赛跑汲取知识“你批评我不纠正,继续学习”,而支撑他学习的最大一股气是——报国之气。他清楚只有读好书才能在新中国有大作为,才能改变苏联专家鄙夷的目光和技术上的高傲姿态,也是因此敢和苏联老师叫板、百考不倒。

看到这里,我感到熟悉,也恍惚明白了一些。熟悉这些争分夺秒地学习、这种把老师按下来主动吃小灶,这些是每一个经历高三、经历高考大关的学子无比熟悉的、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历历在目的过往。

那为什么现在的我却如此脆弱,被一道题就轻易打到?可能是心中一直横亘的气散了,迈入大学之前所有的动力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这之后,学习、求知又是为了什么呢?辛辛苦苦去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是为了什么呢? 当曾经的遥不可及的目标已经展示在面前,新的方向变得模糊,所以才会迷茫、踌躇不定、想要抓住却不敢努力。

我自嘲一般地想“可能这就是我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吧,从战场走出来的军人,一开始立的便是报国之志,所以千钧不动。”但真的是这样吗?回想从小到大的一次次被问到“你的愿望是什么?”从垂髫之子时候说的“想建造更好的世界”“想让中国变得强大”,到后来具象一点“想要考清华北大”,再到后来精打细算成绩、看着报考新闻、上升专业,在志愿上落笔写下最为清晰也最接近实现的愿望。

应当不是我没有过远大的理想,而是在常年战术谨慎地应对人生的种种艰难之中,有点忘记了,消磨了最初的战略方向。但回想我那不平凡的高三:首次延期的高考,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时为武汉、为中国不眠的许多夜晚,在芯片技术被卡时曾经气愤不平,在被宣布制裁的时候叛逆地想,你制裁什么我偏要考什么。最初的愿望没有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新时代的答卷人。不是说当人有了宏伟的志向,它马上能如同灵丹妙药化解求索之苦;而是这份初心时刻提醒着我们,每遇到难关都离伟大复兴的梦想更进一步。我们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迈出每一步,自己牢牢掌握地知识技能是旁人不能够轻易夺去和否定的,不畏艰难,坚定地迈出向前的脚步,求真至善,能将冲波逆折之回川化用为长风破浪。

在接下来的路上,我们必定会面临更多的新状况,会在一步步走上人生的新阶段、跟随社会走上新征程时,不断地成为“初来乍到之人”,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而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退意,实在不必太过在意。胡适先生也会沉浸“打牌”,季羡林先生也会考前突击看书“感到考试的无用与无聊”,谭国玉先生也会想要“想脚底板抹油溜回部队”。这些看起来如同现在的“躺平”行为,不过是一时的情绪使然,胡适先生仍是坚持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季羡林先生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谭国玉先生最后还是参加了74式全液压挖掘机、推土机、拖式布雷车总体方案的咨询、论证、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虽然说着什么都不想做,就在床上躺着。但心里的某个地方还在想着毫无进展的作业,急得不得了。”这是包括我在内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写照,其实我们并不甘于真正的“躺平”,与其在争取和放弃的“反复拉扯”中消耗自己,不如放下犹疑,不管它艰难不艰难,用求真至善的心态、踏踏实实地着手学习。因为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暂时看不到明显的用途,但绝不会白费,每一次科技和制度的进步中,都是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从细节中发现科学规律。

我们从未真正的放弃,也从未忘记来时的梦想,与其用“摆烂”粉饰不甘,不如从每一个问题切入解决。所谓大学,不仅仅是成绩,在此之外更是我们青年的成长、民族精神的孕育、国家复兴之远望。从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手上就已经接起为船、为海、为国防不懈奋斗的“接力棒”。哈尔滨工程大学在67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烙印“哈军工”精神的“国之栋梁”,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共和国第一”的“国之重器”。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今天的“哈工程”,一代又一代哈工程人坚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把爱国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传承的基因。我们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未来、把自己的志向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心怀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热血融金、丹心铸剑,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流云间青檐碧瓦,我们于此汲取知识,充实本领,丰盈精神;回首处栋梁参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时刻待受祖国之命。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