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一种在平凡中勇敢、坚毅和心有大我的精神。在我的心里,军工精神绝不仅仅意味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来自一座培养新中国军事工程师的学院。这所学院,帮助新中国度过了那段在血泊中挣扎着站起来的时期,这所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无不是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军工精神,应该意味着我将无我,我愿意将我毕生努力和我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生我养我的祖国的精神。我在2020年的秋天来到这所大学,飞越三千公里,我终于踏上了这片被称作哈尔滨的土地,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我沿着崭新体育馆前的道路前行,身侧是31号楼,在陈赓院长雕像的注视下,走进这座饱含历史沧桑的大学。哈尔滨上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我的大学生活从此开启。当我逐渐了解这所被称作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校,所谓军工精神的种子也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逐渐去理解它的含义。2020年,当我第一次参观哈军工纪念馆,我并不能完全理解馆藏的这一切全部的意义,我仅仅知道了,教学楼屋檐上雕刻的,小小的火炮和舰船,意味着炮兵工程系和海洋工程系的建立。有许多教员和学员在这片土地上学着外国的科学和技术,做着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实验和项目。他们创造了哈工程的历史,他们很伟大。后来,我逐渐开始学习我的专业课,我开始了解"三海一核"的由来。我在课堂上,听到了老师讲述的哈军工的故事。我还知道了有一批被称为核电"黄金人"的先辈,远赴海外,然后学成归来。我也知道了,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邢继,是哈工程的学长。2021年的冬天,我计划参加当年的MCM比赛,一个面向全世界所有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比赛,参赛老师说,比赛会连续进行三天,赛程中会相当消耗脑力和体力,很多学生没能坚持到最后写完论文,但这毕竟是面向世界的比赛,希望大家能全力以赴,希望今年的M奖名单上,也有许多哈工程的队伍。不错,比赛过程确实非常辛苦,为了算得漂亮的结果,三天可谓是茶饭不思。繁杂凌乱的各种实验数据让我头疼,辛苦搭建的模型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全盘崩溃。赛程最后一天的凌晨两点,所有的测试数据均已得出,模型趋于稳定,我两眼发红地对着屏幕,写着最终的论文章节。窗外的寒风呼呼地刮个不停。网线另一端,同队学长跟我说:"辛苦了,不过,处理特别繁杂的数据似乎一直是哈工程学子的强项,这几年得奖的论文大部分做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当年指导老师说:'哈工程的学生,这种比赛就赢在做事特别能脚踏实地,和从前哈军工的学员们一样。'写完这部分,就快去睡吧。"为了得到一组完美的实验结果,从前的军工学院的学员们,会不会也彻夜守在风洞前,用铅笔记录一份份实验数据,还得面临一次地的预测模型出错。哈尔滨拥有全国最漫长的冬天,那些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屋顶下,究竟画出了多少新中国的军事工程图纸。从那时传承下来的军工精神绝对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哈工程的学生们在比赛中特别注重的脚踏实地,认真分析。科研工作中,少一些为了自己,多一些为了他人,有一些为了更多人的心。也是一种军工精神的体现吧。今年,很有幸,能够参加我的指导老师带领的大创项目。第一天,老师和我们说:"希望大家能少带一些功利性,更多关注兴趣和提升自己,这才是成立这个小组的本意。"这之后,由于报名人员的数量规则问题,项目无法写上我的名字,为此,我还烦闷了好几天。其实转念想想,我跟着老师做项目,难道只是为了我能有更多的奖项吗,未免也太肤浅了。如果有一天,来自这个项目的想法能够投产,或者我因为今天的尝试,在许久以后的未来,我能够为国家构想一个新项目,实践一个新方案,将我的所学所做,分享给国家,为了更多人的美好未来而奉献,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晚年,无憾于我的一生吧。当我在宁静的夜晚,筹划我的方案论证书,我在EI的英文论文网站上,翻到了在摘要页前,写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论文,先辈们用无数的夜晚和无数的汗水写就实验结论,给了后辈们继续前进的希望。抬头看向窗外,哈工程的教学楼黑色的剪影矗立在夜色中。前辈们的努力,我很是尊敬。科研,绝对不是只为了自己。无论我今后选择什么职业,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我都会要求自己:不忘本心、脚踏实地,以及永远要记得,将自己的所学所做,奉献给我的祖国。哈工程的冬天是漫长的,六十年以前,亦是如此。窗外是漫天飞雪,屋檐上的积雪随后又渐渐消融,和煦的阳光照进每一间教室的窗户,中国的历史上不仅仅有人抛头颅洒热血,还有无数的学者和实践者,在为了一件件大国重器绘制图纸。阳光温暖地照耀着窗前的大理石板,想必,邓三瑞院长的实验数据也曾垒在某个窗前,静静地反射着淡黄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