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于欣欣:专业课教师之课程思政“三问”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作者
于欣欣
来源
航建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9-10

分享

课程思政缘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就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全面系统部署。2021年,我校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十百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等一些基本问题还存有困惑,需进一步廓清提升。

航建学院党委以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为切入点,按照专家辅导+专题研讨+专项竞赛的模式,通过书记领学,支部带学,党员比学的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建设实际,我就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三问”,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问: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政”是什么?

提到“思政”,一些教师停留在过去当学生期间对思政课的理解。尽管教师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但说起课程思政建设就有些发怵,感觉很有难度。

那么,课程思政中“思政”到底是什么呢?《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知,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要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去认知世界,进而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这种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正确认识世界方法必定会加深学生对课程、专业的认知和热爱,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厚情怀,这也是专业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例如,结合我们党领导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为什么中国能在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们扫的绿码到底有什么用”进行讨论;高等数学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如何根据疫情做出更精确的预测模型”,等等。学生在用专业知识去认知中国抗疫模式和成果的同时,体会专业的意义、价值和魅力,实现自我感悟,必然会得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样的结论。

综上,我理解,宏观层面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意味着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延伸扩展到全部课程。微观层面讲,课程思政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推动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方法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

因此,我认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的活动都属于专业课程思政的范畴。

二问:专业课教师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

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这一点毋庸置疑。

专业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教育部调查统计显示,高校教师中有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专业教师在价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也是基于这个认识,《指导纲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个高度来认识和落实。

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双提升。一方面,专业课教学存在“工具性、单向度”的问题。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传递、无视价值塑造,一些教师更多关注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了什么,使得专业课教学效果欠佳。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问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价值塑造方面功能是缺失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为化解这些问题,在推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双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教师之前也在做这项工作,但大都是自发的、随机的、朴素的,而专业课程思政将教师朴素的育人观念提升高度,使得育人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

综上,我认为,从2016年开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到现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不应该是我们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做得不好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的问题。

三问:专业课教师如何做“课程思政”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融入课程教学”是专业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自我思政”是前提和基础。

如何“挖掘”?《指导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为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基本方向,即要在专业课程已有知识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本身自带的思政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课程是由有若干核心知识点组成的,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去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既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知识优先原则,同时也回答了一些教师关于“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进行‘思政’”的困惑。遵循一个发展脉络。要遵循知识点的发展脉络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包括知识点来源(学科专业历史)、知识点应用(专业或者技术现状)、知识点拓展(发展方向)等等。把握一个基本路径。《指导纲要》强调,理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可见,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是知识点通往思政点(思政元素)的基本路径。因此,核心知识点蕴含的逻辑关系,包括发现和发明,演绎与归纳的科学价值,科学探索中的问题来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矛盾论,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的伦理去向、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等,就是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政点。这样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思政”点,而多个属性相近的“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多条“思政线”组成“思政面”,本门课程独特的思政内容体系也随之形成。

如何“融入”?一方面,要融入到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是课程知识体系中挖掘出来的,是与这个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是直接关联的,这点上面提到就不赘述了。一方面,要融入到学生心中,就要让学生实现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自我思维,这也是价值塑造的关键所在。因此,“融入”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即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能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内化,就无法形成对事物稳定的认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三个判断标准,一是思政点和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是否有直接关联;二是思政点能否引起学生对这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三是能否增加对专业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种判断标准就是在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专业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思政”?简单说就是“三化”,一要进行课程思政认识的自我深化。课程思政是要求,也是需求。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二要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及科学伦理教育能力的自我转化。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能力,而教师们缺乏相关培训,需要有意识强化提升。三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自我内化。教师们在对建设发展、本专业意义,专业之社会、国家意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思考中,加深对专业使命认识和理解,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综上,可以概括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3113,即思政元素挖掘的“三个一”、课程教学融入的一个原则、自我思政的“三化”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它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需要全体教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向所有行路人致敬!

编辑:刘涛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