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用好红色资源 塑造蓝色品牌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作者
赵琳琳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4-09

分享

“关于中国的版图形状,有人说像一只雄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的眼里,它却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哈工程人的情感、命运始终与这300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是学校专题片的开篇,是每名踏进军工大院的学生,入学后第一个认知常识。从入学到毕业,这种厚植了哈军工优良传统与“三个第一”价值追求的红色基因,始终贯穿“三海一核”特色育人品牌的全过程,学生在学校史中学习党史,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育人文化。

打造精品课程 传承红色基因

坑洼的石土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滩涂荒地如今绿树成荫;昔日简陋的村头建起文化广场……2020年下半学期,学校大二年级的27个班级、千余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演现实版“我和我的家乡”,课堂实现“翻转”,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身边人经历的脱贫攻坚、“山乡巨变”;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倾听一个个沾染着泥土味、青草香的鲜活案例,师生时而因先进典型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而动情落泪,时而因脱贫摘帽的振奋事例热情鼓掌。

从家乡的变化看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校的思政大课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受到学生欢迎。近年来,学校党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给予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打通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通道等方法超常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分课论治、专题教学,分段主攻、专家授课的“两分两专”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举措,发挥好思政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暨三年行动计划》为全省高校抓好思政课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典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景云思政课工作室入选2020年省高校名师工作室。

“每一次下潜,都肩负国家赋予的使命;每一米突破,都带着亿万人民关注的目光,愿为祖国深潜事业奉献一生。”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成为《海洋中国》的主讲人走上讲堂……

学校海洋文化教育专家严汝建教授在海洋文化馆通过“钓鱼岛”等著名海防案例,现场讲授中国海洋权益,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知史爱党、知史荣校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由船海领域6位名师主讲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海洋中国》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紧扣办学特色、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讲述海洋强国史,为学生注入海洋强国梦,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金课”。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党代会报告中将“注重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学校先后出台“2019版本研人才培养方案”“工程100条”对课程思政做出具体规划;202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将党建与业务融合,通过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环节,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十百千”工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2020年,我校获批首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

创新学习形式 发扬红色传统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党史学习教育如果照本宣科,“抬头率”会打折扣,学校党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课。

2018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下水,学校策划“雪舰航母”项目,每年以雪为令,在军工操场打造“辽宁号”“山东舰”等雪地航母舰队。直接参与创作人数近千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制图、测算定位制作雪舰,在雪舰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国史党史对师生党员进行海防教育。雪舰的打造从一次冰雪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门专业实习实践课、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连续三年参与雪舰项目,我被祖国日益强大的国防事业所震撼,探索深海成为我一生的梦想。”学生贾凯淇说。“将船海特色、红色历史、冰雪文化相结合,师生在劳动过程中讲述党史故事、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爱党爱国,投身海洋强国事业。”辅导员房帅说。“雪舰”作为学校特色红色育人课堂,连续三年荣登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官媒,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回应。将红色教育与学生活动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感、增强自豪感。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行?”舞台上,“钱学森”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2020年12月4日,由学校机关党委出品,党员自编自演的红色舞台剧《传承》在校首演。该剧选取学校67载的史实片段,再现哈军工传人“三个第一”的价值追求,及“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家国情怀,是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文化建设”工作部署的创新举措,也是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话剧将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红色革命文化等思想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引起观众共鸣,激励师生传承红色传统、发扬哈军工精神,勇担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精彩的演出久久难忘,这场震撼心灵的“思政大课”,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更为宝贵。“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前辈们学习,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动力学院大四学生王俊锋说。师生在剧中重温校史,对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理解更加深刻。

感念先贤,担当未来。2020年9月22日,“遗山数学讲坛”启幕;10月25日,“追思铭记继往开来”为主题邓三瑞教授追思会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通过该形式,弘扬老一辈哈军工人忠诚报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范。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发现身边典型,使红色故事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育人课堂。

以“新青年故事会”“我的一堂思政课”为代表的思政类文化品牌;“五四杯”“启航杯”为代表的科创实践类文化品牌;“遗山数学讲坛”“学萃讲坛”为代表的科研学术类文化品牌;“高雅艺术进校园”“阳光论坛”为代表的人文艺术类文化品牌……多年来,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打造红色文化、融入蓝色情怀,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航母,发挥矩阵效应、规模效应,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贯穿育人全过程,“树理想信念,做时代新人,担国之大任。”成为青年一代的目标所向。

深挖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精神

“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自哈军工以来的第62期学员……”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校长姚郁重复着同样的开场白,利用学校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学校将党史融入校史,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哈军工传人的初心使命。

校庆60周年之际,历时2年零4个月筹建的哈军工纪念馆对外开放。这座记录学校与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承载遍布祖国各地数万名哈军工传人红色记忆的场馆揭开面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哈军工纪念馆自建馆便进入国家博物馆序列,馆藏实物12000余件,国家级文物近五百件。哈军工纪念馆被批准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和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游学师生5万余人。哈军工纪念馆为我们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史实资料。

2006年、2017年建成的船舶博物馆、海洋文化馆是学校在红色资源中融入蓝色情怀,利用特色学科,依托博物馆传播海洋信息、强化海洋教育、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氛围。目前,学校与省内近百家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科普活动合作,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辐射全社会,海洋强国理念深入人心。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军史》专题讲座、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现场教学、重温壮怀史唱响朝阳山音像教学……充分挖掘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开辟精品线路,在体验式教学中学“四史”,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吸引了一批批的党员重走抗联路。2019年,学校组织中青年教职工赴东北抗联黑河朝阳山根据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尚志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以实地参观、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的方式,缅怀抗联先烈、弘扬抗联精神,牢记为船为海为国防矢志奋斗的使命,把学习教育的收获化作为学校发展建设担当作为、砥砺奉献的动力。

畅游在校园里,北海、南海、西海、东海路,一条条以海命名的小路,处处承载了哈工程师生向海而生的情结;11号楼前厅的毛主席像、伫立在军工操场的陈赓老院长、哈军工纪念馆门前的受命群雕,每一位前辈的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继船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之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馆正如火如荼地筹建,学校党委集全力为师生打造学史知史的实践场馆,铺就一条条宽阔坦荡的红色育人路,宝贵的红色记忆、对大海的深情厚谊,润物无声地将红色精神不断传承……

编辑:赵琳琳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