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科技创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记“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
作者
甲瑱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5-19

分享

团队简介:“创翼”创新团队暨创翼科技社,组建于2011年,“创翼”意为创新的翅膀。团队以“弘扬科技,服务师生”为宗旨,核心成员60余人,依托的社团累计会员达到2000余人,培训指导学生5000余人次,平均每届新入会员500余人,是一支覆盖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参加国际、国内自动化、机器人类赛事20大类,获奖400余项;学生自研创新项目成果5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在“JournalofNeurocomputing”、“JournalofModernOptics”SCI期刊检索2篇、EI检索5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60余名团队成员保送研究生。团队形成了“地面机器人”、“工业智能设备”、“空中无人机”和“水面智能艇”四大特色研究方向,以及“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ROBOMASTERS机器人大赛”、“电脑鼠走迷宫”等竞赛团队10余支。2015年,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作为一个面向全校的大型科技类学生社团,“创翼”始终牢记“弘扬科技,服务师生”的初衷。每年纳新后,老队员们会为数百名新队员,制定系统的创新指导计划,并组织系列创新培训,比如硬件电路焊接、单片机基础、软件编程、控制算法等,并通过指导新队员参加“启航杯”、“五四杯”等普及型校内科创比赛,提升新队员的科创实战能力,积累经验。

为了活跃校园的科技创新氛围,树立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创翼人”通过举办“极速挑战”智能车、“我是创客”、“超级电脑鼠”等校内赛事,每年吸引超过1000人参与其中。由于参赛人数多且参赛队员热情高,“创翼”核心成员会组织有一定基础的“创翼”成员对参赛队员进行培训,使参赛队员都尽可能掌握比赛涉及的知识,“创翼人”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磨练,围绕地面机器人、工业智能设备、空中无人机、水面智能艇四个方向,“创翼”团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科创精英,携手并肩与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钻研并探索未知领域的技术。过去,未来,科技创新的故事就发生或即将发生在这里……

地面机器人——步入科创大门的星星之火

成立于2006年的“飞思卡尔”创新团队是“创翼”团队的领头兵。小小赛车涵盖了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知识。团队除了参与竞赛,还承办了“极速挑战”智能汽车赛。作为“一院一品”活动,比赛已经成功举办7届,累计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获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称赞和大力支持。

飞车不错,但还不够小,智能程度还不够高啊!2010年,一种体积小、速度快、能自主规划路径的电脑鼠“跑”进了张云浩、李超、李京等同学的视野。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大学生们在电脑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兴趣。“我们也要做出一款先进的电脑鼠!”带着这个想法,同学们查资料、买器件、制作、调试,失败了、再调试。在实验室吃、住是常事:没地方睡,睡在场地上;来不及吃饭,啃面包……终于,在2012年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总决赛上,首款大陆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脑鼠出现在赛场上,只见它“快如飞车、稳如磐石”。李京同学首次将“假想法”用在迷宫搜索中,使搜索速度与效率大大提高,得到竞赛组委会特别认可,并专门为此颁发了全国唯一一个创新奖。这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翼人!

“一群机器人如何才能协作?机器视觉据说很有意思呀!”带着这样的想法,2014年,顾衍明、张永奇等同学又将目光瞄准了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S机器人大赛。“创翼人”组建的“工程RM战队”在小组赛中以第一名成功出线后,晋级全国总决赛。备赛期间,队员们每天工作到凌晨四、五点。训练中,有的同学一边捡着子弹,一边就倒在纸箱里睡着了;有的成员因为疲劳操作,大拇指被电锯锯伤了,第二天又坚持出现在实验室;还有的同学在风雨中,肩扛沉重的沙袋、手拖厚重的板材,只为搭建更真实的模拟战场……这就是有着军工品质的“创翼人”!

工业智能设备——将科创与工业需求紧紧结合

“咱们能不能做点实用的东西啊!”依托于西门子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模式识别研究所的优越环境条件,“创翼人”将目光投向工业智能设备研究。

商场、停车场等是火灾的高发地,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可燃气体的泄露。如何更高效地检测、排查可燃气体呢?孟龙龙带领其他队员研发了一款“巡逻机器人”。机器人集摄像头及多种传感器于一身,通过普通游戏手柄、人体动作、路面颜色、kinect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操作控制。2013年,凭借这一成果,团队夺取“全国挑战杯“三等奖。

随后,团队成员研究的“基于“云概念”与Multi-Agent的智能运输监管系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赛佰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唯一特等奖。凭借先进的锅炉水位、反应釜等仿真系统建立,“创翼人”又连续夺得4项“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特等奖。

空中无人机——将创新伸展到蓝天

“地面机器人做得挺多了,咱们学校导航专业优势学科可不能忘”“听说无人机做载体可以研究导航技术”……“创翼人”把目光锁定到了多旋翼无人机领域。

2010年,多旋翼无人机还属于冷门研究方向,资料相对较少,这充满挑战性的课题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说走咱就走”,热血的第一批“创翼人”很快投入到了这个领域,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探索着飞行器的结构与程序算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了多旋翼无人机比常见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有明显的优势。“创翼人”的无人机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在201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项目国家二等奖、2013年国际空中无人机大赛第六名的好成绩。

水面智能艇——将创新引领到海洋

借助参与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和老师的水面高速无人艇科学研究课题,“创翼人”组建了水面智能航行器开发团队。

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船舶学院的队员做船模设计,自动学院的队员做船的控制,团队的研究生学长做视觉图像处理。一次次讨论、无间的合作、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探索水面智能艇的结构与算法……凭借积极刻苦、不断钻研的精神,团队成员在2012、2013年,连续获得了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特别是在无人艇视觉图像处理研究领域,团队成员在研究生学长文杰的带领下,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请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厚积薄发,创新创业

每一位“创翼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越飞越高。作为“技术宅”,一批“创翼人”走向了创业之路。他们,选择了改变世界。

作为早期研究多旋翼无人机的“创翼人”康义,看到该领域潜在的巨大商业市场。2012年,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微型四旋翼的概念,并将其以玩具的形式推向市场。个人DIY的产品成本低,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而且小型化的飞机又属于新鲜事物,因此,该产品推出不久就深受航模爱好者的推崇。渐渐地,产品也受到了办公室白领的喜爱。随后推出的配套手机APP,第一次让航模这种小众产品走向了大众。康义代领团队专注于小巧产品的开发与优化,经过三年努力,这批“创翼人”在哈尔滨成立了小智无人机公司,团队扩大到了二十多人,业务涵盖了航拍、无人机产品等多个领域。

“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做无人机的赵自超、闫小乐同学,将目标锁定在了飞行器飞控的研发上,在深圳创办了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南一北,“创翼人”在多旋翼无人机领域展示了锐不可挡的魅力!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