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赛队员侯俊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工信部部长苗圩等介绍“钟小馗”。
8月20日,刚在美国加州第22届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上卫冕世界冠军的水下机器人“钟小馗”,马不停蹄地前往在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相。这是聚焦全球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国际一流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被称为机器人界“达沃斯”论坛的会场上,“钟小馗”因为骄人的战绩、独特的功能和新奇的造型,收获众多关注目光,吸引人们纷纷驻足。
此时,“钟小馗”的制造者们——E唯战队师生在对“钟小馗”的赛场表现进行总结后,已迅即投入到此前因为参赛而被耽搁的各自工作中。对他们而言,与比赛结果一样尘埃落定的,还有他们如释重负的心情。自去年夺冠后,诸如“侥幸”“碰运气”的质疑声不时传到队员耳中,“我们这次的目标就是卫冕,用实力证明自己。”指导教师、信通学院智能平台研究所研究员刘文智说。带着人们的期望和更大压力,队员们登上了赴美的飞机。
几天后的8月5日,新华社发布新闻:赢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卫冕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8月10日,新华社再度发布:“国际水下机器人比赛主办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团队的表现,称赞其在比赛中完美展示了机器人在水下航线的自主控制技能。卫冕冠军中国团队有丰富的参赛经验,他们运用经验、技巧和创造力成功应对比赛设置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了在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方面的优异性能。中国高校团队是这项赛事创办20多年来,首支夺冠的亚洲队伍。”
“土八路”和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继去年大赛“水下赌城”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水下鬼城”。水下机器人通过沿途抓取、投放“大蒜”“十字架”等对付鬼怪的武器,射箭杀死“吸血鬼”,抓住“德古拉僵尸”,浮到水面获得阳光等环节设置,完成“捉鬼”任务。主要考察机器人自主巡线、目标识别与抓取、投掷标记物、发射鱼雷、水声定位和定点上浮等功能实现。
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魁北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2所来自全球的高校参赛。相比去年增加了近10支队伍。“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大赛的规则和难度明显提高,各参赛队伍的装备明显升级。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平台上的应用,更加注重人机协同。”刘文智说。
赛场上,各参赛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装备了先进的前视图像声呐、侧扫声呐,犹如给机器人安装了千里眼;有的阵容庞大,配备30多人的团队各负其责保障运行;有的采购总价百万以上先进的惯性导航多种高精度传感器等先进设备进行集成,几乎把机器人“武装到了牙齿”……相比之下,长宽高均不足1米的“钟小馗”更显瘦小单薄、毫不起眼,保障他作业的队员只有个位数,更重要的是,他的主要元件,包括平台的总体设计、推进器、惯性导航、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深度传感器等全都自研自制,整体造价不足别人的三分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土八路”,却力挫群雄,凭借合理的系统设计展现出机器人的高灵活度和稳定性能,完成水下自主巡线、目标识别与抓取、发射鱼雷等任务,是全场唯一一个有能力完成所有项目的水下机器人。
“土八路”,靠什么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国际竞赛往往是创新技术应用的实验场。“钟小馗”应用的惯导测量方位、水声导航定位、双目视觉立体定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控制等技术,是学校多年来积累的科研强项,通过国际大赛高起点的牵引,这些技术也随着比赛的积累而在平台上运用得更加成熟。以我校在这一领域深厚的科研基础支撑团队,实现了创新比赛与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
“从2011年我们首次参赛时就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我们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电路板开始DIY,这既是在有限条件下的自力更生,也是真正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学生爆发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加强劲。另外,用于比赛的机器人跟日常机器人不同,要求根据比赛特点,按照规则进行特定设计,所以要考验参赛队对规则的理解、作品的总体设计等能力。水下机器人是涉及图像识别、水声通讯、惯性导航、总体设计等方面的系统性综合平台,并不是比拼个项,它要求参赛的学生要用一种总师思维去处理问题。借用钱学森教授的一句话,‘不求单项技术最先进,只求系统更合理’,这一直是我们研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刘文智说。
高水平的创新赛事是锻炼学生“总师思维”的绝佳平台。在有限的赛事准备时间中,让学生按照时间轴的进度,不光要实现作品功能,还要考虑软件设计、硬件制作、打包运输等环节,这锻炼的是学生当“总师”的工程思维,同时,作品从材料结构到动力控制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总体”,对学生的锻炼具体而全面。
我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可靠顶用”的哈工程烙印的深层涵义是什么?E唯战队蝉联冠军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题。
最好的证明
曾有人开玩笑地问指导教师、信通学院智能平台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波:“你总是喂学生世界冠军的‘心灵鸡汤’,学生相信吗?”李海波认真道:“我不知道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我相信。”
多年来,E唯协会吸纳新成员时,他都会这样给新生鼓劲:“如果你从小有个冠军梦,加入这个团队是你一生中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有人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是他们一直对此深信不疑。李海波那时想:“冠军,我们是一定要拿的。水下机器人大赛要有中国人的位置,希望我们能完成这个使命。”未获冠军之前,李海波就曾这样说。
团队里的老师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在水下机器人这个领域,我们有和世界强队同台竞争的实力,如果这是个可以突破的点,那我们瞄准这个点持续用力,一锤一锤打下去,迟早可以突破。这个任务需要有人扛起来,我们能行。”基于这样的判断,在夺冠之前,他们已为此默默投入了近十年的宝贵精力。
在采访中,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不服来战”的霸气气场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有一种敢打擂台硬碰硬的闯劲,把“敢赢”的勇气融入热爱的事业,注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谁能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如今,成功卫冕成为他们当初判断的最好证明。
对于其他参赛队来说,“钟小馗”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因为其软硬件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他们因为更加突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得到广泛赞誉,这也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不断构建完善的大教育格局的最好证明。
多年来,学校不断构建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建立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任务,打造开放式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将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有机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多年后,这些学生将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哈工程是其筑牢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基础的地方。
在学校建校六十周年时,《中国教育报》对学校人才培养进行纪实报道时,曾饱含深情地写道:“学校的目标是,若干年后,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所有学子在学期间都参加过至少一项科创活动;若干年后,学生科创工作成为学校的品牌,当人们提及学生科技创新时,都知道哈尔滨工程大学;若干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名片,当人们论及精英人才培养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会得到同行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
2018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实现新突破,把学校一切优质资源汇聚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引导学生在国际国内更广泛的领域成为优秀拔尖人才。要在科研价值取向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大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观念,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注重在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经过多年的接力发展和持续倾心投入,这一锤一锤打出的“世界冠军”的金字招牌,是学校多年坚持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最好的证明。它告诉人们,深深扎根学校人才培养根基并牢牢占据我们必争战略高地的重要性,而这远远超过冠军本身的意义。
更难的“守城”
自古以来,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攻城与守城之间,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不断与更大困难和压力持续斗争的哲学意味。老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因为相比于攻城,守城除了需要一路向前的冲劲、拼劲以外,还需要决不懈怠、永不满足的持久韧性和舍我其谁的自信。
国际水下机器人竞赛是由国际无人系统联合会和美国海军装备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该领域最高级别赛事。举办21年间,冠军都被西方垄断。在赛场上,与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康奈尔大学等世界排名前列、国际一流的大学比肩,甚至夺冠并卫冕,这让我校师生备感自豪。这种来自“我能行”的自我肯定对于学生自身、哈工程师生甚至当前国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去年夺冠团队赴美参赛的8名学生中的4名,今年卫冕赴美5名学生中的2名都师出同门——自动化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教授叶秀芬。多年来,她坚持将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推荐到E唯协会锻炼,“把最优秀的学生汇聚到最优秀的平台”,这样的站位和心胸,让学生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连续两年担任参赛队长的周翰文是叶老师的硕士生。在面临毕业选择时,他本有很多更好选择,但他选择留在本校继续深造。像他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个案。把最优秀的学生汇聚到最优秀的平台,用最优秀的平台留下最优秀的人才。E唯战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践行的典型案例,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接续总结。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面对来自比赛难度持续增加、指导教师接续传承、后备力量储备、实验条件限制、资金支持等诸多问题,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
这个“世界冠军”没有出现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没有出现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而是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而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运气,它源自一群人为了一项事业倾心投入后的水到渠成,源自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薪火相传。被采访的师生有一种集体的自觉和共同的精神气质让人很受触动。他们没有利益驱使,只是在激情、热情和梦想的驱动下倾心付出。这是一群更勇敢、热能和能量密度都更高的人。这种激情、热情以及能量需要我们加倍呵护、积极培育。
E唯战队的成长,是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我们期待他的更多突破,也将以平常心冷静坚韧、坚定不移地踏实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