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创新故事绘】“有兴趣、没能力”到“有情怀、有能力”
——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作者
王春阳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09

分享

科技创新不仅能将课堂上“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动手实践作品,还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们在课堂以外打开另一座知识殿堂的大门。我很喜欢科技创新活动,也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在这期间不断收获与成长。

多参加活动,科普竞赛激发研究兴趣

大一时,我报名参加了学院开展的“船模竞速”科普竞赛,那时,我对船海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也十分缺乏动手操作的经验和能力。为了能让自制的船模航行得又快、又直、又稳,我提前自学了船舶快速性、操纵性和耐波性的基础知识,“自学理论+动手实践”的真实体验不仅让我对船舶基础知识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还引起了我对于科技创新浓厚的兴趣。在兴趣支持下,我坚持每天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科创作品更完善,从“大一时竞速小船的又快又直又稳”到“大三时智能航行船的自动避障”,作品的不断改进对于作品改进的要求见证了我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也正是这份兴趣,一直伴随着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016年4月,我的作品“基于TRIZ理论的新型复合式潮流能发电站”荣获第四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奖项公布当晚,团队成员张罗着“庆功会”,但我还是来到了船海楼实验室和指导教师马勇探讨我在比赛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理解。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作为班级班长,在班级服务工作中我还经常应用TRIZ创新理论思考工作方案,注重成长,看淡结果。我一直认为,数年后,曾经参加的竞赛、获得的奖励,可能只是简历上的“曾获······”,但这一过程获得的提升和培养的能力将一直伴随自己。

跨专业协作,团队配合培养科学思维

不断学习、不断增加的知识储备和多学科的成员构成是我们大学生群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的独特优势。2016年8月的第五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作品“黄海号智能船”的成功就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三位成员互相配合,在团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我作为第一作者负责船体总体设计和材料撰写,智能学院侯立东负责电子控制系统的研发和调试,船舶学院侯东伯负责推进、操纵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赛事答辩。为了做好团队的“小组长”,除了自己熟知的船体设计的知识,还要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自动控制、推进和操纵等新知识,这一过程引导我建立了对于新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解决”的“科学思维”。

现在,我已经是船舶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冰的多尺度力学分析方法”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其涉及断裂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分子动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跨越,难度较大。但凭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我从“零”学起,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就多思考多请教,经过一年“朝七晚十”的努力,终于走出了参考资料少、知识跨度大的研究困境,形成了一套冰的多尺度力学分析方法,发表在《Comput. Mater. Sci.》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大学学习,在意不在形”。有了这份对于新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解决”的“科学思维”,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我认为没有“不行”的犹豫,只有“必行”的坚定。

勤请教讨论,指导老师助我建立科创逻辑

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缺少经验,初入科创的我在课题选取、解决技术瓶颈、参赛流程、答辩准备等方面走了不少弯路。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我的团队几乎无法做出品质一流的科创作品。2015年初,由于知识受限,我的作品“混合动力油污垃圾清理双体船”的详细设计进展缓慢,很难获得校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经过学院团委书记李蕊老师提醒,我及时找到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林壮老师请教。经过多次交流,我了解到了国外先进的垃圾清理船的基本情况,林壮老师还引导我解决了几项技术瓶颈,助我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回头看,如果当时我只顾自己“低头向前”,没有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我可能会一直局限在自己“小圈子”中低头“创新”,无法顺利建立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

学院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某一项技术或者某一专业产品具有很深的见解,他们可以在专业知识领域给予指导,弥补专业知识的短板,提高科创作品的科学性。团委老师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竞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更了解比赛流程、竞赛规则,可以在选题方向、答辩逻辑和作品表述等方面给予指导。当“专业知识”和“竞赛技巧”双重加持后,自己也会少走弯路,作品也会更具“含金量”。

从大一“有兴趣、没能力”的“不行”,到大四的“有兴趣、有能力”的“可行”,到直博生“有情怀、有能力”的“必行”,科技创新的经历让我不断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技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止。

王春阳:中共党员,船舶工程学院2017级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冰的多尺度力学分析方法,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冰-水-船耦合运动学特性研究”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

审核:谷雪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