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梳理、消化和巩固的过程,更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动力学院85后教师朱元清认为,在完整的科研项目训练中,实现专业知识的落地是毕业设计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0年1月初,朱元清对学生面对面指导
正因为毕业设计在朱元清心里的分量,所以他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今年他负责8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寒假前,所有学生均完成了论证、开题等工作,受到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返校开展线下试验和调研,这也成为朱元清整个春节最犯难的事。朱元清抢前抓早,以“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爱上科研、学会做研究”为目标,创新在线指导方式方法,在元宵节当天开启毕业设计“云指导”,通过“全程陪同+在线速递+质量把控”三个方面高质量推进毕业设计,不让学生的成长因疫情断线。
“85后”师傅的“全陪服务”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领域打通的过程,是学生利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探索,是大学生涯的总结,更是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首次尝试。由于疫情影响,毕设指导不得已走上云端,少了线下“手把手”的指导,朱元清总结出“每日签到+每日一报+每周总结”+24小时在线的“1+1+1+X云指导”模式,通过在知识学习、技术领域、以及生活状态的“全程陪同”,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这也是“云指导”的关键。
在家进行毕设,最让朱元清担心的就是“95后”的自律性,受到疫情、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学生难免分心,比起在学校集中毕设,主动性上不来,进度缓慢。以往的线下毕设指导,学生每周向老师汇报进展,为了宅家不失控,“1+1+1+X云指导”以日计算,X更是24小时随时随地。朱元清将8名本科生纳入到研究生的打卡程序中,学生每天早8点之前完成打卡并晒出榜单,以此帮助学生调整生活状态,精神百倍地投入到毕设中。
朱元清还要求学生每天将毕设进展列出条目汇报,大到完成了某个章节的撰写,实现了某个理论的推演,细到阅读了几篇文献,完成了多少字数,这样既能掌握学生毕设的推进情况,又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朱元清认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科研习惯,传授实用的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点更重要。”周末,“一对一”的视频会议则是对学生一周学习成果的检验,朱元清通过学生的汇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了“毕设周清单”,包括一周总结,及下周的推进目标。
朱元清以督促战的“云指导”模式,每时每日每周,24小时随时随地的“全陪管理”,让学生们的毕设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经得起推敲。
快递小哥的在线速递
完成毕设是个过程训练,学会研究是做毕设的深层目标,教会学生使用工具,是完成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完成毕设的过程中,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及使用贯穿始终,朱元清非常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以往每个阶段他都会为学生推荐参考文献,帮助学生扩展思路、找准方向、积蓄知识、提升科研能力。学生只需在图书馆借阅即可。
疫情期间,学生宅家无法查阅文献及参考书目,毕业设计步履维艰,朱元清从老师变身快递小哥,为学生提供“电子文献包”的在线速递。他根据每个人的内容为其打造专属文献包,并根据论文进展分期推送给学生,每期的文献包中包括中外文献10篇,这数目看似不多,但每期资料包背后朱元清都至少付出72小时的努力。
“快递小哥”的服务“精准、及时、送达”。“精准”就是文献包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学生最需要的,直指毕设具体方向。“及时”是根据学生的毕设进度,在下一阶段研究前发送给学生。“送达”指考虑到学生在家受到网络、软件、资源权限等方面的影响,朱元清将电子文献包包裹得很细致,发送的文献会附带一份文献说明,按照重要程度将文献按序号排列,个别的文献还会标注注释,告知学生阅读的重点及难点。
学生韩爱学家住甘肃陇南,他的毕设题目为《船用柴油机废气干式脱硫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目前论文进行到第三章初稿撰写,在家期间已收到老师3个电子文献包,他说:“老师的电子文献包就像是一个个‘锦囊’,每当毕设遇到困难时,总能在‘锦囊’中找到‘妙计’,让我的毕设顺利进行。”
朱元清是个暖心的“快递小哥”,他将学生当作一粒粒种子,用心去浇灌。疫情全国暴发,他的学生们分布在甘肃、安徽、贵州等各地,他时常关注当地新闻,通过电话、短信叮嘱他们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调整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毕设带来的挑战。这些“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传授让毕业指导上了水平有了温度。
小工匠的大理想
学生毕设就像出厂前的最后一个流程,因此毕设质量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朱元清本学期承担《燃料与燃烧》《船用发动机排放与控制》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同时还有多个科研项目焦灼并行,担子不轻,但他对学生的毕设指导丝毫不放松,他克服各种线上困难,严把质量关,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
疫情初期,朱元清便抢先逐个与学生沟通,为每个人都制定了两套方案,通过调整重心,适当增加新内容,保证论文质量。在调整方案的同时,朱元清帮学生细化试验方案,反复推演试验,为保证毕设的学术严谨性,对于可以通过线上仿真等完成的验证性试验,尽量予以保留,让学生感到肚子有粮,心中有底。
家住安徽的动力学院2016级本科生后启琛科创思维好、动手能力强,从大二便进入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学术团队跟随朱元清接触试验项目,他的毕业设计《嗅探式尾气遥测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也是所有学生中试验部分所占比重最大的,涉及气路/电路设计、3D打印及样机试验等工作。开题前,后启琛完成了传感器选型、样机工装打印及程序框架编写,准备年后开展样机调试及性能测试。受到疫情的影响,毕设中很多试验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为了打消学生的焦虑,朱元清2月初便与学生讨论分析样机标定存在的问题,决定增加气路仿真优化工作,并制定详细试验方案,将性能试验改为验证试验,将重心转移到解决样气冷却、气路压力损失问题,既实现了毕设顺利进行,又保证它的完整性、严谨性。
“这能不能做?那行不行?”调整毕设方案的那段时间,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朱元清不厌其烦,与学生细细推敲、层层加深,如抽丝剥茧般地将毕设的每个环节精雕细琢,细细打磨。
毕业设计“云指导”,对于朱元清来说是第一次,他引用了学院制定《学术团队导师检查制度》,经常邀请其他老师在线听取其指导本科生的毕设汇报,请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起到开阔思路、加深理论认识的作用。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毕设的质量、进度的监督,同时对自己也是督促。
朱元清将看不见的功夫磨在学生的毕设上,就是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领域打通,让专业知识落地,同时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科研的大门,以高质量的毕设作品为学生们铺就一条前程似锦的星光大道”这也是他这名小工匠的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