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2020届春季学期毕业的1600余名研究生将通过云端答辩的形式走完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程”。动力学院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远程答辩质量全程管理”体系,制定《关于网络远程答辩后学位论文质量跟踪的工作要求》等多个文件,对论文送审、答辩、论文修改至上交存档的整个过程全程严格管理,研究生在线答辩有序推进,实现学院对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全过程质量有效跟踪,得到学校的认可,督导的点赞。
答辩前:严把质量第一关
为保证2020年春季学期105名研究生保质保量如期毕业,动力学院严把质量第一关,自年初就通过教育部平台完成全部研究生论文的送审工作,“论文工作量饱满,有一定创新性,研究成果对工程设计有较好指导作用,是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评审专家这样写道。作为唯一一个采取“100%校外盲审”的工科院系,动力学院105名学生的外审如期完成,获专家好评。
面对疫情,动力学院反复论证、模拟答辩各个环节,出台《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初研究生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保证研究生线上答辩的顺利开展。为缓解学生线上答辩的紧张焦虑,学院建立导师与学生沟通联络机制。答辩小组逐一提前测试比较常用视频软件,制定主、备两套方案。为避免学生因网络设备等因素影响答辩,学院对全体答辩学生所在地、采用设备、网络情况等基本信息提前摸排,并各学术团队正式答辩前,对研究生分组进行预答辩演练,充分保证网络答辩质量。
热能工程研究所的李彥军老师非常关注自己指导的5名研究生,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督促学生认真修改论文,通过“瞩目会议”召开研究生组会,在线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研究生孙剑蓉答辩前一日,李彦军老师反复沟通帮助她联系可远程操作的计算集群,用以完善论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答辩。“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直到正式答辩前的最后一刻,李彦军仍尽其所能帮助学生以“完美”论文,完成研究生的学习。
过程中:答辩过程层层监控
答辩现场,秘书和主席交替主持会议,答辩委员会严格执行预定程序及流程,双保险录制视频、介绍答辩人、宣读委员会组成、学生陈述PPT、答辩委员会提问、评分及投票、讨论宣读决议……现场外,秘书组在微信群里回答后续同学的疑问,并按顺序安排学生调试设备、进入会场。除了答辩地点从线下移到线上,答辩各环节步骤严谨、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受到学校督察专家的好评。
现场的专家提问、学生回答,使双方如同身临答辩现场,展开一场热烈的学术探讨。学校、学院督察专家、检查专家相继进入答辩会场,认真聆听并作记录。会场的聊天界面经常出现督察专家的点评,“学生表现很棒,时间控制得好,赞!”“学生讲得不错,老师质询实实在在”“组织严密,程序严格,老师问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后续论文完善。”“每个学生都单独讨论单独决议!好。”
“视频答辩,既紧张又兴奋,我将永远难忘。”“视频答辩的结束,宣告我的学生时代的跑到了终点,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答辩学生表达他们在特殊时期答辩的特别情感。
答辩后:论文质量有效跟踪
论文的修改与存档是答辩流程最后一环,对于论文质量的把关至关重要。按照以往的管理,学生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导师签字后,学生将论文上交存档。疫情期间,导师无法以“签字”把关,学院出台《关于网络远程答辩后学位论文质量跟踪的工作要求》规范流程。要求研究生依据答辩视频,逐条整理专家的意见,与导师沟通讨论修改意见,填写修改情况记录表,提交指导教师审核。这一举措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实现研究生远程答辩质量全过程和全链条管理。学院出台《关于网络远程答辩后学位论文质量跟踪的工作要求》等文件,以制度、要求的形式跟踪论文质量跟踪,使师生有据可循。这一做法得到学校的认可,并在全校推广。
赵一同学的毕设题目为《船用燃机压气机跨音级气动布局研究》,答辩中,评审老师对其论文摘要、绪论以及稠度对跨音级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分析提出了诸多建议。按照学院的要求,赵一逐条整理专家意见,多次与导师郑群教授沟通修改。郑群逐字逐句斟酌、推敲,精炼意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郑群才将赵一的论文整理上交学院归档,“直至上交论文的最后一刻,郑群老师还在帮我修改论文,非常感谢老师,老师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将影响我一生。”赵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