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3月9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清华大学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秦宣、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四位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过程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当日下午14:30至16:00,全校本科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0余位教师在线收看了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通过四位教授的讲解,哈工程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强大中国从种种磨难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智慧、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说,在这堂极特殊的思政大课上,我们再次重温了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伟大实践中的点点滴滴,从人与自然、制度与效能、历史与现实、责任与担当等不同维度,再次深刻领会了这场伟大实践的特殊意义,更加坚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赢抗“疫”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四位知名专家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刻的说理逻辑、深情的引证传授,不仅令全国千千万万的学子受益匪浅,为之动容,也为千千万万的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特殊时期的思政课做出了典型示范。
面对这场疫情“大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要运用好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主动自觉将这场人民战“疫”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应对线上教学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的挑战,主动把握线上教学带来的全新机遇,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创新,着力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结合的视角,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切实将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朝辉副教授说,四位专家用深厚的理论、通俗的语言坚定了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最有理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对“疫情”大考,四位专家把感人的事迹、抗“疫”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依靠群众、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及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的爱国担当,做得非常到位。
这堂课有情有据有理,将感人事例自然恰当融入教学设计,从历史观、角色观启迪了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达到了既有情感认同又有理论认同,加深了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强大力量的理论厚度,做到了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统一”。这堂好课为思政课教师树立了标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也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海丽副教授说,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借助于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实践使我们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中国人民大学的秦宣教授以疫情大考告诉我们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炳林教授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防疫斗争历史出发引导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正是在历史磨难中奋进成长;中央财经大学的冯秀军教授通过战“疫”中青年的表现,引导大学生群体要有责任意识并能勇担历史使命。
通过这堂“思政大课”,我感受到:第一,作为“概论课”教师,应将战“疫”事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储备才能为上好“概论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随时关注疫情变化并将之及时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林平教授说,在此次“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互动环节,有人问:如何看待一些外国人士认为武汉封城侵犯了人权的言论?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的解答非常精彩。引领学生正确认清疫情中个别国家媒体对中国制度攻击及对华人的歧视性言论是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思政课教师应高度关注疫情期间的国际舆论,针对某些外媒借疫情攻击中国国家制度的言论,重点解释好中国抗疫的独特方式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与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关系。
教学中应把握好两点:第一,作为人口大国,特殊国情是影响中国疫情防控决策与实施的重要因素。这些防控措施是对国民和世界的负责担当之举。第二,各国国情不同,文化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差异,卫生防疫体系成熟程度和运行方式不同,防疫措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中国的防疫措施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治理模式。对疫情期间的国际舆论的引导应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在分析中让学生树立起对坚持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自觉性。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2018级吴芳伊说,我感受到身为一名中国人才有的骄傲和温暖。课上老师从面对疫情的政策举措,讲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我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健康地待在家中,是因为有最勇敢的一线医护人员和战士挡在我们和病毒中间,中国共产党在为疫情防控指挥策划,有最无私的人民从八方为疫区捐财捐物,有最“硬核”的隔离者牺牲自己的生活、保护他人的安全,“中国人”的标签已经成为了我们抗击疫情自信心最大的保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更是意识到了保护中国人民即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如今已有1.2万90后和00后冲在前线,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必须要努力奋斗,立志成为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最勇敢的中国青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的周景浩说,这堂思政课让我感受到了此次疫情面前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的显著优势。党和政府集中统一领导,快速、及时、科学、高效地动员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凝聚力和行动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在疫情面前,不传谣,积极配合基层工作人员,尽可能地在这场人民战“疫”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151126的余海洋说,这堂思政课加深了我对青年一代使命担当的理解。多难兴邦,新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多次磨难的考验,取得了很多成绩,这都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医护人员们纷纷请战,警务人员冲锋在前……无数的人都在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担当。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战疫”一线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中国人在磨难中的勇气与力量。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担起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虽有乌云遇皎月,但只要坚持,也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的张昕说,这堂公开课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坚守与奉献,懂得了面对磨难,我们应该众志成城,共同应对。面对蔓延全国的疫情,我们必胜的信心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源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的组织优势,在疾病诊治、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社区宣传等与防控疫情相关的各条战线上涌动着的英雄人物是我们战“疫”最坚固的堡垒,面对这次“大考”,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渡过难关,这是中国力量赋予我们的自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担起我们的青春责任,谱写“大写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