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半年的梳理和论证,我校2008-2012年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本次学科论证是我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211工程”建设以来,第一次自主按体系建设学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所有学科进行梳理与分类,也是第一次全员发动进行学科规划。这标志着我校的学科建设进入主动谋划、超前论证、系统推进的良好运行状态,标志着我校“主体超越、整体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六大体系”中的特色学科体系建设进入到新的深度,在我校学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对“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建设这样的学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今年初,学校提出学科分类建设的原则,并结合“211工程”三期、国防科工委特色紧缺学科等论证工作,深入开展学科规划工作。此次规划从我校近100个学科中遴选出48个学科,按学科基础和学校整体规划,分成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积极发展学科和培育扶植学科4类。各学科明确了建设目标,凝练了学科方向,整合了学科队伍,论证了主要建设内容,尤其在重大学科方向凝练这个关键环节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整个学科的规划论证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从战略层面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部署,勾画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学科建设的蓝图,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南。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深刻领会并遵循学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在上学期召开的“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论证专题会议和暑假工作会议上,刘志刚校长提出了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为我校学科建设的具体落实指引了方向。学科建设要坚持“瞄准国际先进,面向重大需求,发挥特色优势,推进机制创新,站到学科高端,实现重大突破”的指导方针,遵循“顶天立地”原则、非均衡性发展原则、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和动态管理原则,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举全校之力把学科规划真正转化为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要紧紧咬住学科发展总目标,对每一个学科方向、每一个规划指标、每一项建设内容做更深入细致的论证,尽早批复实施。要紧紧盯住规划指标不放松,把每一个规划指标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工作。要将学科规划变成学校、学院和机关工作的指挥棒,统筹调配各种资源,确保规划指标的完成,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关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将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原创性学术成果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与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防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与国际学术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在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和创新团队。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紧密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要以“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支撑建设“顶天立地”的学科,使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形成高层次的良性互动之势,以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要下力气促使科学研究“顶天立地”,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加强研究学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实施重大科研设备和平台共享。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要以学科规划和建设为契机,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统筹学位点布局和建设工作,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和完善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学科平台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科科研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进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作保障。要在第一轮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院系绩效考核工作,完善教职工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调整优化科技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学科建设的制度、政策、管理等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今年是学校“十一五”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改革发展到了攻坚阶段,学科建设也到了攻坚阶段。各机关、院系和学科单位要一心一意谋划学科发展,聚精会神抓好学科建设,千方百计破解学科发展难题,认真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保持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谱写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