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往事】父亲在军工的日子
作者
黄晓夏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7-17

分享

黄景文(左一)陪同刘居英院长检查海军工程系工作

【开栏的话】历史的印迹虽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哈军工纪念馆成立两年来,通过对哈军工校友深度访谈,收集到许多他们在校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点滴往事,这是传承哈军工精神、弘扬哈军工文化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活档案”,对这些活档案的梳理与研究,不仅可以鉴往知来,还能起到“存史、育人”的作用。党委宣传部开设【军工往事】栏目,将收集整理的哈军工校友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呈现给大家,这些往事与成长轨迹是在校青年学生渴慕学习的“生动教材”,也将“润物无声”地聚积起六十余载校园的传统与文化。

我的父亲黄景文从1952年8月至1966年3月在军工工作了近十四年。1952年从朝鲜回来后,他就参加了军工的筹建,当时他是10名筹委会委员之一,6名临时党委委员之一。筹委会工作结束后,历任海军工程系代主任、主任,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兼任系党委书记,直到1966年离开军工到23基地工作。

南下请调教员

1952年10月初,父亲奉命出差南下请调教员。请调教授对军工这样一个新建成学院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解放之初,当时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不多。在中央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父亲他们调来的人员有:德国柏林大学的空气动力学博士、时任上海交大的教务长曹鹤荪教授,在柏林大学的世界最好的火炸药实验室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过的博士、时任同济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曾石虞教授,美国学成回国的数学教授卢庆骏,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梁守槃教授,还有刘景伊、顾懋祥、陈含奎、张良起等教授专家及一批教员。正如赵子立教授的诗中写的:“调来名士雪中炭,奠定院容基础坚。”

据赵子立教授说当年军工虽有总理的签字、高教部的批文,但如本人思想不通,不愿意去,是不能强迫的。他说:“这是当年工作的底线。”因此,请调教员的难点主要是做通思想工作。拟调对象的顾虑很多,如:根据我国过去的历史,认为军队办不好一所综合性工程大学;不愿参军,认为在军队自由度小;不愿出关,认为关外社会环境不好;对哈尔滨冰天雪地的气候环境有恐惧感……当时只有少数人是自己找上门来了解情况,大多数人都是父亲他们登门拜访,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做说服动员工作。父亲曾回忆过当时工作的困难,有一次,他拜访一位教授,人家一看是他,立即就把门关上了。

经过谈话,大多数人了解中央办军工的决心,逐渐打消了顾虑。现在看来,父亲确实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恰当人选。赵子立教授在信上说:“他(指我父亲)的作风,明快,和气,有时也带点幽默感,批评别人会在谈话中进行,不介意中会让人接受。”“他没有架子,思想周详,坚持原则,又很有灵活性,从我们的汇报信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关于汇报信,是指当年我父亲和赵子立教授联名为调卢庆骏教授向筹委会写的信。当时卢庆骏教授本人同意调到军工,但由于复旦大学的几位老教授的反对,复旦党委提出卢庆骏教授走后无人代课的问题。父亲认为军工需要一位懂得高深应用数学的专家,而卢庆骏教授正是一个水平高、有朝气、有组织力的难得人才,建议军工不放弃调卢庆骏教授。在汇报信中,父亲和赵子立教授他们不主张试图用中央的命令强行调人,而是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当时能为双方接受的方案,即缓调卢庆骏教授半年,给复旦以时间“培养替代人”的方案。后来,卢庆骏教授延缓至1953年3月才去军工报到的。所以,赵子立教授说,从这一事中可以看出你父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这封汇报信是写《哈军工传》的校友滕叙兖先生从尘封中的档案里找到的。滕先生告诉我,他曾采访过一位现在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当年他是一位年青的助教,说起到军工的过程,这位教授说:“黄景文主任给我的印象真是太好了,我希望能在这样的首长领导下工作,所以就同意去军工了。”

[1] [2] 下一页

编辑:coast  审核:coast

[1] [2] 下一页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