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配合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各项战略举措的贯彻实施,党委宣传部开设了“聚焦”专栏,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工作追踪、经验报道等。本期刊发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志强的《大学现代化之路》读后感,再度聚焦大学引智工作。
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大学现代化之路》一书读毕,对自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以来的现代化大学发展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该书真正触动我的,还是书中谈到的和自身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引智工作的一些情况。
◎一个事实
——大量吸引国际化、高水平的人才将美国大学送上了“世界科学中心”的位置
书中通过详实的史料数据表明,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前,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在当时的德国。希特勒政权的“文化清洗运动”,使50万犹太难民出逃,美国作为当时最大的难民接受国,接受了逾13万人,其中出逃的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至少有77%被美国接收。这些人中,仅当时和后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就达25名之多。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1989年提交的《移民的经济效益》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科学家战后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50%,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引进的人才占总数的35%;在631名科学院院士中,外来的人才占22%。这些知识精英的国际流动,实现了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同时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唯有能吸纳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地方,才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正如1933年获悉爱因斯坦即将移居美国时,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保罗·兰格文所言:“这是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当代物理学之父迁到了美国,现在美国就成了世界自然科学的中心了。”
如果说当时的政治因素使美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获得巨大利益的话,那么当前则更多地需要经济因素为我们带来新机遇。一方面看,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价格回落,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为高等学校带来了持续的科研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将其作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高端引领”、“异峰突起”、“弯道超车”的切入点,推进学校引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两种观点
——观点一:儿子和女婿问题
“引培并举”是国内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举措。在引进和培养的关系上,持“请来女婿气走儿子”观点的人数甚众。在当时的美国学界也有着“流亡者抢了本地人饭碗”的观点。但正如流亡美国的艺术史专家埃尔温·帕诺夫斯基所驳斥的那样,“从一种纯粹临时性的观点出发,我们这些人涌入美国,无疑为美国高校的一个学科专业、为美国公众感兴趣的艺术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任何情况下,由于我们的进入,美国大学生和教师学习和教学的可能性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同理,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请来女婿”和“气走儿子”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从引进的角度讲,关键在于对引进“女婿”的目标和定位,到底是为特色优势学科“高端引领”服务,还是为边缘交叉学科“异峰突起”服务,又亦或是为通用薄弱学科“弯道超车”服务。只要目标和定位清楚了,对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或是提高、或是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避免“抢饭碗”现象,姑且不论在某些岗位的设置上就要引入“抢饭碗”这样的竞争机制。
——观点二:投入和产出问题
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国内高校所提供的薪资待遇常常易受争议,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为我所有”的短期外籍专家,常有“花大价钱打了水漂”的担心和顾虑。书中流亡美国的意大利女历史学家劳拉·费米对美国当时情况的估算或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美国,培养一名科学家到TA能开始职业生涯为止的费用,至少需要45000美元,仅是在那700多名德国大学教授身上,就为美国节约了大约3200万美元”。况且,“这种表面上看来精确的有关教育经济上的盈利数字,与欧洲流亡科学家对美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性促进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我校并未对引智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做过准确测算,但从高等教育领域的全局来看,引进海外高层次智力服务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是最为直接、见效最快、回报率最高的一项工作。关键是要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引智思想,要有放下身段,甘为引进人才“端盘子”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一点反思
——什么才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充要条件
是不是我们认识到了引智的重要性,有了引智的目标和定位,树立了引智思想,养成了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就能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呢?从书中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该书叙述的德国知识分子流亡到英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后的经历表明:高水平的知识难民并不是流亡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创造出科学和文化成就的。没有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科学上的环境,即使是一流的科学家也很难开展他们的工作。美国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社会,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期,因此,为那些流亡科学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调动了他们高度的创造性并产生出丰厚的成果。
由此,我们要对以往失败或不那么成功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经历进行反思。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包容、学术自由、思想开放?我们常说“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从学校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们更应该在后两者上下功夫,即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为学校的引智工作创造更为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