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党的故事我来讲】桥---家乡的变化
作者
付宏涛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7-02

分享

      乘着记忆的游船,漂流到家乡的小河,下了船走上那座百年老桥。我站在桥的这边看着自己的家乡,公路畅通,楼层伫立,桥边有孩童在玩耍迎面走来几个熟悉的面孔在说笑,往来行人不聚一刻,一天下来也是颇多,这是出村子的桥,是上学的桥,是赶集的桥,是去田间劳作的桥,是出去务工人员回家的桥,承载着无数桥村人的岁月。看着家乡现在美好的样子,知道它是在一片荒芜寥落上面建立来的。作为这巨变亲历者之一的我,向你讲述一下这些曾经的过往。

踏过几片曾经碎裂现在完好的水泥桥板,小快步走几步,抬起头看向我现在的家,脑海里浮现出过去的种种。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是一个大西北农村孩子的童年,贫穷困苦。那里的电线杆是木头的,电灯是拉线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没有电子设备,更没有互联网,落后的山村里生活着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人。每年粮食收成了,还要往村上交上一部分粮,那是农民要交的公粮。爷爷跟我讲过,当年在农业合作社,他和奶奶白天去插秧,晚上去大厂里面扬秕糠,男人一天可以拿十工分,女人拿八工分,他和奶奶白天晚上干活,才养活了我的父辈们。那个时候日子难,粮食全靠工分换,家里孩子少的还好,家里孩子多的,只靠父母两个人工分换的吃的,日子无比艰难那时候他们可不喜欢走这座桥,通过这座桥只能走向无休止的劳动,在田间,在山梁,看不到尽头,走在桥上的人黑黄的脸布满皱纹,穿着的衣服破烂不堪,吹过的寒风诉说着人们的辛酸1978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串数字我爷爷还能清楚的记得。那是农民好日子的开始,每家按人头分地,人多的地多,人少的地少,都是为了养家糊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地上耕作,粮食再也不会不够吃,每年的余粮甚至可以卖出去作为农民的一部分收入,要知道以前农民是没有收入可言的,干活完全是为了有饭吃。人均到地后,人们的积极性被调高,那座桥一道农忙便人来人往,虽然它还是残破不堪,但是为方便行走,村长带领人换了裂开的桥板,人们都知道走过这座桥就可以走向自己的土地,种出属于自己的粮食,都很有干劲。到了2005年,农民开始不需要向国家缴纳公粮。那天村长在村子里到处告知,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农民的负担越来越轻。共产党的最初支持者是农民,最后也一步步为农民卸下了身上的枷锁,党的政策和方针造福了千万农民。

再往前走走,又踏过几个桥板,抚摸一下曾经青苔遍布断壁残垣的桥栏停下来,远眺田间,阡陌交通。从我家穿过一片片地,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一处山梁,翻过小山梁就可以看到学校了。那时上学的路是田间小路,门前的土路颠簸不堪,路上只有往来的乡友,没有什么车。上学最苦恼的就是下雨天,那时候这座桥因为地震桥栏坏了,又有青苔,雨天无比湿滑,我是害怕的,总担心冷不丁掉下去,爷爷奶奶比我更害怕,这桥在他们眼里是多么不好。走过那段没有桥栏的路,又会走在田坎上,到了学校鞋子上就会粘上厚厚的泥巴,我们还常常比较谁的鞋子最重。学校没有食堂,只能回家吃饭,每逢暴雨天气,家长总是不放心我们走那座桥,也不放心小孩子独自淌过那些满是泥泞的小路,于是常常来学校给孩子送饭。奶奶年纪大了,也常常因为泥泞的小路摔了很多次,现在想来还是很心疼。冬天风太大,只能躲在比人高的油菜后面等风小了继续走,夏天太热就在树下休息一会再走,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政府出很大一部分资金,村民个人出很少一部分就可以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前往学校的路再也不会是泥泞的烂路,学校周围四通八达方便不同地方的孩子能走在水泥路上去上学那座桥也被修缮了,坏掉的桥栏被补起来,青苔被刮去,为了稳固和安全,栏杆的密度也加大了,就算是小孩子走在上面也不会掉下去,家长再也不用担心了。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在一步步完善。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再次喊起来,党的振兴乡村政策给了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乡村新的生命力。

走啊走啊,快到另一边了。只要吹起风,就可以抓住桥下杨树因土质肥沃,茂密生长的叶子了,摘下一片杨树叶扔到桥下,看到被加粗和新增加的桥柱,抬起头,踮起脚尖,看向我学校的方向,那是一所由爱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我还记得捐建小学的先生叫蔚宏久。学校并不大,一片土操场,一栋教学楼,一栋办公加老师住宿楼。全校就107人,老师加校长十七人,一个年级就一个班,还记得我就两个老师,语文老师,英语老师,思想品德老师,音乐老师是一个人,数学老师,体育老师,科学老师是一个人。学校的土操场年年开学都需要除草,每个学生拿着自家锄头前往学校。开学那几天,可以看到一群孩子扛着比自己还高很多的锄头去上学,茂密的草丛里有过野鸡,有过野兔。全校师生动员除草,那个时候只觉得操场好大,太阳好大,汗水落下的时候看不清远方,只有快要比我高的野草挡住了视线。后来国家开始加大扶贫政策,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不仅投入资金,还投入师资力量,鼓励年轻人支教,安排更多的老师给偏远地方。多年后又一次路过我的小学,我惊讶于它的变化,操场变为塑胶跑道,有了篮球场还有了草坪足球场,再也不用每年去除草了。靠近院墙的位置修了很多挡雨棚,我问我弟弟那是干什么的,他说那是给老师停车用的。教学楼也新建了,里面还有微机教室,我小时候可从没有上过微机课。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各级党员干部充分的真正的走进贫困,去了解贫困,共产党首先抓住的就是教育的贫困无数胸口有着党徽的人通过这座桥频繁进出村子,他们帮助适龄儿童解决上学问题,帮助困难辍学孩子重回校园,真正走进教育最底部,最被忽视的地方,去解决它,他们来时空空,走时带着孩子的梦想和希望出去,那桥也承载了无数孩子重新入学的期望。桥墩再被重新加固,又新加了几个,他们说是为了让这条走向学校的路走得更顺畅,更安心。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办法,不甘于贫困,就要去打败它,就像北大王心仪曾说过感谢贫穷,但我觉得感谢贫穷的同时,也应该感谢党,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党给我们创造了环境,创造了机会,去走更远看看。

再往前走走要到尽头了呀,可以看到家乡更深的地方。再到后来的后来呀,村子建了村委会,党的标志被高高挂起来。那里有扶贫干部,有各种办公室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他们口音不同,样貌不同,性格各有特色,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来自中国共产党。他们通过这座桥走进了这座小村子,在这里驻扎下来,与这里的原住民成为一家人,帮准他们解决困难。他们温暖,他们热心,他们亲切,他们的到来并没有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更像是从这里走出去获得成就的人回馈家乡一样,他们也成了大山的子民,成为了最亲切的人。也是在党的标志高高挂起和他们到来之后,路边有了路灯,大院里有了篮球场,体育设施在村委会建起来,小平房变成了几层楼房,电线杆换成水泥的以前一到晚上就昏暗和安静的乡村消失了,夏天傍晚晚上出门散步的人多了,小孩子喜欢在楼口的路灯下玩游戏现在路路通明,人群熙熙攘攘一大群人会在桥上吹着风乘凉,最惬意不过的就是那空旷大桥吹来的风了,晚上桥上也有点点星光,那是出去散步的人的光亮,与另一边灯火通明的小村庄相互呼应,仿佛是从萤火虫群里离队的萤火虫回家了

我脚下这座大桥经历了新中国风雨飘摇的成长之路,曾经残破不堪却又伫立不倒现在又在无数人对它的修缮和关注中焕发新生它曾是这里最无人问津的建筑,现在变成了这里最靓丽的风景线,人们越来越喜欢从这里走向外面去看看。经历过贫穷的岁月里,往往能感受到一些深刻的幸福,我感受过那些岁月里最落寞的风景,也走在党为我搭建的桥梁上面。我对现在能拥有的一切无比珍惜,也想能做些事情回报党的栽培。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是至少好好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是对党最好的报答吧。

桥啊,百年老桥,你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风雨兴衰,你的一端连接着最苦难的人民,一端连接着最热爱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你坚实的桥墩架起了两者最深刻的羁绊架在苦难人民前进的路上,架在祖国母亲岁月的褶皱上架在人民与共产党的心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架设了一座座通向小康,走向富裕的希望之桥

编辑:郝高琰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