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也谈教养
作者
李佳恒
来源
工学网制作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3-01

分享

近来,微博中的一个热点事件引发无数网友关于所谓“教养”的激烈讨论。起因无非就是两位女生在地铁安全门旁蹲着休息,一位网友觉得行为粗俗、有失教养,拍照上传微博并进行谴责,而事件经过不断发酵,引发全民关于“教养”,各类媒体也都发出声音加以评论。事件本身也就不多纠纷,我们要先看看“教养”这两个字究竟还有多少文章可做。

所谓教养,就是体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反应出他所接受的教育情况。言谈中,通过用词与语气可以看出其文化累积,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语言中透露出的气质,会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寒冬腊月亦或是如沐春风;举止中,通过细微动作可以看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修养,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笑容或浅浅的致敬,都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也就是教养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浅例。

但要想客观评判一个人,需要的长时间的相处与观察方能结论。因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观察,我们才好根据其行为的加分项与减分项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没有前因后果的条件不足的情况之下进行最终判断,这种行为无异于断章取义。潦草结论,对他人毫无公平可言的同时,对自己会来说除了逐渐沦陷于坐井观天的自我满足以外,并没有任何益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相处对他人简单分类,但如果仅仅从自身出发随意判断他人,却依旧存在种种问题。《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书,通过阅读,读者会渐渐发现,原来我们与这类特殊人群的区别大多只是因为世界观的不同。虽然不像特殊人群与我们的维度差距如此之大,但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片,正常人之间也会存在种种细微差距。你对他人行为的不解,往往也只是因为各自世界观的细微不同。所以,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在最初的一步就已经有失偏颇,结论如何就已经没有什么价值。

那么,教养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总结起来,只不过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参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在于他人的交往之中,就会为我们无形中加分不少;而对于他人,在没有过多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报以宽容之心,这样才会让我们的交流更为顺利,前进的道路更为宽广。但是宽容也并非“夏虫不可语冰”的高高在上,而是一种换位思考。“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恶”,教养应该是我们自身的追求,而不是高人一等的“阿Q精神”,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有资格谈教养是什么。

网络带给我们无限方便的同时,也渐渐浮躁了我们的内心。我们总是希望他人能够赞同自己的举动,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聆听,但是“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越想表达什么,我们距离目标也会更加遥远。正如同这次网络中的“教养”之中,当我们为这两个字投入到面红耳赤的争论之时,我们是不是也离教养之义有所偏离呢?

编辑:coast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