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科技创新大家谈】五位教授谈期待、聊感受、提建议
作者
肖飞 吴丹丹 霍萍 贾天添 王鹍燕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7-01

分享

开栏的话】:刚刚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是“十三五”学校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会议。大会以“承天时、应地利、谋人和、促转型,努力开创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为主题,提出了面向“研究型”和“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构建学校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搭建科技人才成长阶梯等重大决策部署,号召全体科技工作者,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的先行军,打赢科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围绕本次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新理念、新设计、新部署,党委宣传部开设“科技创新大家谈”专栏,陆续邀请获奖学者、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师生代表等,谈期待、聊感受、提建议,共商科技发展型态转型之策,共话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之法。

边信黔教授:科技工作者要跟上时代节拍

抓战略机遇 转变观念居首位

学校科技创新大会透彻分析了国家当前科技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工程大学从机关干部到学院教师,第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清醒认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由大到强的核心力量,不要错失学校创建研究型和“双一流”大学的这一历史良机。

从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原发地,加快把多年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第一线,转变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实际效果,这是当前形势的第一需要。回想45年科研路,从7103艇项目中的浮力定深小题目一路走来。我体会,好的科研,一是要国家需求、二是有创新点,科技工作者只有把自身技术优势与国家需求方向结合起来,思考清楚自己的专业与国家需求的相关性是什么,不怕“题”小、从“新”入手、持之以恒,才会越走越宽、越站越高、越望越远,最终登上科技创新的顶峰。

谋重大项目 体制改革很关键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校科技工作要从 “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向“谋划”方向性计划转型,特别是在“三海一核”国家战略领域起引领作用。我感受,体制改革要导向学校谋划大事的能力提升,介入到国家科技计划指南的编制,必须由校领导、校院科技管理部门和教授“三结合”才办得到,依靠老、中、青教员“三融合”的团队才落得实。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管理部门要提升水平,用好老教师对所从事领域几十年国家技术需求的前瞻判断、中年骨干教师积累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积极培养助推青年教师,引导鼓励他们从零散项目投身到国家有战略长远发展前景的研究中,并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思想。

十大方向已经起步,虽然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有方向是正确的,要认真组织、精心落实,解决好配套政策、运行机制等利益驱动的关键问题,实现真正的强强联合。

争行业领跑 团队建设是核心

姚校长主题报告“承天时、应地利、谋人和、促转型”,谷书记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科技创新工作,讲得都很好。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天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人才是关键。如何留下用好人才,是学校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我想既要客观正视资源的不足,更要有用好人才的信心。要通过重大项目大胆给年轻人加担子,抓住机遇,提早布局,经过10至15年磨砺方成气候。

兴海团队特殊贡献通道很好地助力了团队教师发展,这样的政策导向我很赞成,并希望能更开放一些。不同类型团队发展要配备不同政策,特别是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团队,政策制定是否能更灵活些,让人才分流成长。毛主席说政策是党的生命,学校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政策是第一,有了好的管理体系,正确的政策导向,就会拿到大项目,留下优秀人才,做到国内最高水平。

全校从领导到机关到教师,转变观念、转变体制,多出克服不利劣势的政策,走好“三结合、老中青”科技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发挥学校多学科联合优势,抓住战略良机,在我们“三海一核”优势领域率先发力,实现“研究型”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马修真教授:抢抓船舶动力发展历史良机

激发创新内在激情

学校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落幕,在这个时间,我们学校的科技创新大会从国家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走向、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变革中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调整,进行全面的政策解读和科研工作政策措施的调整。国家科技体制变革中,要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链条地去搞一些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从应用技术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我们的思路,调整、适应这种改变,那么很多机遇慢慢就失去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召开这次会是非常重要的,让每一个中层干部都了解国家政策走向,让团队、老师都了解这些变化,抓住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很重要,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改革成果得到固化,发展就是持续的、有后劲的。

大会报告中对学校、学院、课题组、老师各自的职责划分清晰,学校进行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政策引导,学院做好组织工作,项目负责人和老师的分工也有明确描述,这样对学校后续“十三五”未来几年的良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的感受是,如果管理模式不改,老师就感觉做科学研究到处是制约,到处都非常不方便,激情就慢慢丧失了,现在这个政策是能让老师发自内心的实现“我想做”、“我怎么能把科研做好”。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只有真正激发老师的兴趣,让老师有激情,才能真正做好。

支持团队联合攻关

大会报告中提到的“10+X”重大科研发展方向,还有根据学校特色成立的研究院、中心等大平台。我们作为工科院校,需要多学科优势,才能承担一些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工作。比如我们研究发动机,就涉及控制、材料、力学等学科方向的支撑,有了这种跨院系、跨学校的合作平台,围绕一个目标共同攻关,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学校的这种举措适应国家大的科研体制的改变,对未来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体制机制、科技平台的转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组织研发力量,参与到国家重大专项中去,不管参与不够或者没有参与,就会让很多机会稍纵即逝。要抓住机遇就需要高素质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一个团队,围绕国家需求进行几年的努力。但体制机制的变化对一个团队来说很难,这次科技大会,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支持团队的成长。无论是对兴海学术团队还是创新中心的支持,都是打破传统的一些机制,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支持。以动力学科来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一些资源补充,通过中心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次大会中提到的这些新的东西让我们很振奋。

释放人才发展活力

抓住发展机遇,最关键的还是人才。一个项目、团队能不能发展,要有灵魂式的人物。团队负责人能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让团队成员都“服”;团队成员是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团队文化具有创新精神,有好的研发条件,才能让团队成长、壮大。团队在人才的配比上应该形成梯队。从一个学科、专业、团队来说,想要取得更大发展,需要各种技能的人。现在很多学科,都是要多人多学科配合,几个人形成一个没有短板的团队,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比如我们做动力的,需要做理论的研究燃烧原理,还需要仿真计算,以及后续的工程实验技术人才,几个人形成一个没有短板的团队,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就目前来说,船舶动力本身是一个小的行业,国内也有个阶段发展的不好,但我们一直在行业里坚守。国家的需求让我们有这个发展机遇。我们机遇能抓好,就能在这个行业领域更好的发展,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同时希望今后学校在改革中继续加大力度,放宽环境,更加灵活。解决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是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校的优秀人才,一方面要培养好引导好本校人才,妥善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之间的平衡关系。制定制度的时候要以人为核心,这样才能释放大家的活力。

张阿漫教授:传承创新 继往开来

这次科技创新大会经过精心筹备,紧扣学校“十三五”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主题,十分振奋、鼓舞人心,让我对投身学校未来科技创新工作充满期待。

传承创新 继往开来

科技创新大会主报告里提到,要传承63年“哈军工”精神,发挥特色鲜明的“三海一核”优势。我体会,此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即全力继承前辈开创、拓展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创新未来的发展,努力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转型升级。

学校作为“哈军工”的继承者,始终自觉传承“哈军工”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科研方面表现更加突出。我校流固耦合、结构振动冲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陈起富教授,其后姚熊亮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水下爆炸与舰船毁伤研究,将研究方向向前拓展。我师从姚熊亮教授,继续深入水下爆炸与舰船毁伤研究。经过几代人近30年的努力,使该研究方向才能在世界顶尖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前辈的研究基础与积淀,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课题组只是学校“三海一核”优势学科方向的一个缩影。学校正是由于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发展前人的事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必须持续的投入和付出,并一直传承下去。

依托特色 争创一流

作为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三海一核”特色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我们不能和综合性院校比规模,要继续发展我们的特色。在国家倡导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我们应首先建设一流学科,先在某几个优势方向上集中优势力量冲击国际一流,有了一流学科才能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必要支撑。例如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虽然规模小,但是重视特色、质量,做到了跻身世界一流。期待学校在落实本次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上见出成效,进一步加强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研究。我校军工背景深厚、国防特色突出。学校许多研究方向与海防密切相关,需自力更生,做好原始创新研究,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对我们核心技术的封锁,为科技强军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三海一核”科研领域宽、学科覆盖面广,关涉众多国家、国防战略的重大需求与研究计划,一人、一个团队之力难以胜任,需要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充分集成、发挥全学科优势。期待学校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5531”行动计划,加速构筑团队有效合作的大平台。

三是突出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团队建设也好,原始创新也好,学校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由于地域局限,难以引进高端人才,应以自主选拔、培养现有的师资力量为主,全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政策导向 提升水平

围绕学校未来的科技创新工作和“双一流”建设,建议学校:

一是充分发挥科研政策杠杆作用,在引导教师从事纵向类、基础类科研课题的研究,瞄准国际、国家重大需求,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新科研成果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更多教师关注、投身于纵向科研,进一步优化学校的科研结构。

二是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更加注重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的质量,通过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发表他引用率高的SCI论文,提高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对标国际标准,通过同行评价考核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注重师均表现。

四是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率。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通过引进国际学者、招收国际学生,以提高师资、学生等国际化比例;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联合进行科学研究。

五是进一步提升自动化办公水平。进一步简化各类填表、审批、财务报销等手续和流程,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服务学术。

梁国龙教授:仰望星空 脚踏大地

这次科技创新大会,确实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个人的感受是学校采取的各项举措,正是我们所期望的,重在落实。“尊重科研规律,将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个提法很好。

仰望星空:期望新政加快落地

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离不开有利于良性发展的政策层面和管理制度上的有力支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我对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政策层面的转变、新举措充满期待。在科研发展的新体系下,学校为了打造人才成长的新环境,提出了“打破束缚,解放人才”的战略构想,以及关于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这势必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科研工作的大发展。我个人迫切地期望这些政策能够早日落实,让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团队能打消顾虑,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脚踏大地:加强合作抢抓机遇

目前,水声行业正面临着建国几十年来难得一遇的发展契机,在国家层面上受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重视,国际周边环境和国家海防安全都迫切需要我国的水声行业在可以预期的若干年内,蓬勃、快速甚至跨越式的大发展。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学校制定出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一系列科研管理创新举措,恰逢其时,振聋发聩,不仅为我们团队的稳定发展和快速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而且指明了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我们团队将深刻领会这次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抓住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一步加强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团结一心谋大事、干实事。

赵强教授: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接

大会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逐步凝练研究方向。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最初就是为满足国家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应运而生的。仿真技术的实质是利用模型与算法在计算机上反映物理过程,但是在建模过程和求解过程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追求误差最小是仿真永恒的课题。从最初关心宏观参数的培训仿真机,发展到系统设备的精细化仿真,目前正在开展数字化反应堆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由深度向广度发展,我们开始利用仿真手段进行安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出运行支持技术研究,进而形成了以核能先进仿真技术、核安全评价与分析技术、核动力运行支持技术作为支撑的核安全与仿真研究方向。因此,无论是研究方向的凝练还是学术团队的发展,都应该与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与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在我看来,科研工作必须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始终将科研工作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从工程实际中发现科学问题,使取得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创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主动去了解国家的重大战略方向和科研发展的前沿。

以机制体制建设推动团队发展

学校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就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三级分立的主导负责人制,强调了项目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这使我感到身上的责任也更大了。按照学校2015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学院制定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办法(暂行)》,对中心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在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上,分别实行了“集体决策制”和“分工负责制”。我们参考学校的党政联席会把党支部、行政、技术联席会三方结合起来,共同讨论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方向和重大决策,同时,针对基本学术组织的基本职能进行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科研、教学、国际交流等各有专人负责,3个研究团队坚持分工不分家的运行模式,进行相互支撑。我理解,基层学术组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企业组织,还必须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需要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被大家普遍认可,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保证。

构建促进个人发展的评价体系

打赢科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关键是拥有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希望学校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能充分考虑各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度放宽条件,推动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多年来,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做有用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思路,激发团队成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重大项目的攻关中,团队成员间是要分工合作的,大家做不同的事情,发挥不同的特长,都对科研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让所有人都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学校应对后续的团队成员的补充和配合方面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换句话说,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例如,针对专职科研岗,学校应出台一定的制度措施来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发展路径,使其能够稳定、安心地把工作做好。大家对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都充满了期待,希望每个人都能因此而找到自我发展的“延长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团队的后续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编辑:coast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