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众从”,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比较熟悉的“从众”相互对立,指的是大部分人跟从少数几个人的的决定、认同少数派的观点、赞成少数派的情感等。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我们常能看到明星的街拍引起的一件件备受追捧的明星同款,我们也常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大家一起接受老师对某一现象的观点和看法,甚至电视剧里所传达的编剧的价值观是都是众从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次的众从其实都是一场博弈,并不势均力敌的双方,如何使得看似力量占下风的少数派能够取得大众的认可,这其中的艰难一想便知。
而可以长舒一口气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众从里的众,没有那么多的固执己见,也没有那么多的坚持自我,有限的精力不愿耗费在与主流观点的抗衡中,人云亦云似乎没有什么不好。是啊,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随大流是一种对自我的奖赏,不用费脑,也不用担心被排斥,更不用惶恐自己一个人承担决策的后果,四两拨千斤般就能在与少数派的较量中巧取胜利。另一方面,我们只是不愿意去承担未知的结果,只要看着别人的行为就默默跟随,风险和责任同时被这么多人一起分散,远比一个人接受所有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来的容易的多,中国式过马路就是这一想法的最日常体现。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决定远没有这个路口闯红灯还是不闯那么简单,一次从众还是众从的纠结影响的也许是整个未来的轨迹,就像即将到来的高考,对于这些苦读18年的学生们来说,拿今日的苦读押明日的成长与前途,若没有几分属于自己的声音,外界的喧嚣终会使心乱。
又是一年蝉鸣时,高考的到来意味着中学的结束,对于已远离高考的我们来说,则是马上步入大学下一个阶段的集结号,学子间的一轮又一轮接替中,承载的是我们对自我的规划和了解。大一的同学们可能在纠结通过一年的熟悉,学生组织留还是不留?大二的同学们可能也在纠结,大学已经过了一半了,自己喜欢的、想要的究竟找到了么?大三的同学可能有的还在读研还是找工作、在国内发展还是出国深造中彷徨。在面对大大小小选择时,如若发现我们的倾向与大多数人的倾向相悖时,我想,只有坚持不盲从、不冲动、不后悔的原则,才会取得忠于自己的少数派的胜利。
这又不免让我想到了电影《十二公民》,它翻拍自上世纪的米高梅电影《十二怒汉》,两个电影里故事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但都是属于少数派的胜利:陪审团里的1名成员,在其余11名陪审员都坚持认为嫌疑人有罪时、在自己并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剥茧抽丝般用坚持打动其他人,用真相树法律之威严,用理智与逻辑还嫌疑人以清白。这背后,我们能看到的是以少制多的获胜法宝:坚持、客观、信念。当这一方法适用到我们身上,它们可能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也就是自身实力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对未来发展前景美好展望下的自我认同。有时候,我们要相信存在多数人的错觉,集体性地选择忽视会导致视而不见成为常态;有时候,我们也要明白他人的判断不一定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没有强力要求我们一定抛弃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还要深信,选择无所谓对与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不会后悔。选择太多,但都是自己的,即使成为少数派也并不可怕,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手中有一个机会,以己之力证明我们坚守自己的选择。
少数派的存在不意味着以卵击石,也不意味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有勇无谋,更不是故意唱反调的逆反作祟,所有的存在必定有其要为之战斗的理由和目标。而我们内心的追求、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不让明天为今天的决定买账,都是我们成为少数派的理由。如果这个世界背向了你,别害怕,与其选择从背后拥抱她,不如继续前行,总有一天会站在这个世界的面前,让她见证到少数派的力量。 老师下午好!请您最近啥时候有时间?我们最近在张罗给毕业典礼录视频,会在毕业典礼上放,想请您对毕业生说点儿寄语,不会占用您太长时间,简单几句就好,可以不 麻烦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