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将自己热爱的事业、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真是无比幸运、无比幸福、无比光荣!”2013年9月,我有幸作为外派教师之一前往我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在此,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感受与见闻分享给大家。
孔子学院坐落于乌克兰美丽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市中心,是全球400多所孔院中的一员,与旁边金碧辉煌的教堂相比,孔子学院的教学楼是一个建于60多年前、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可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通由此开始。楼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门是孔院的铭牌,上方悬挂着的电视上播放中央电视台俄文频道节目。一楼设有一个能同时容纳200人的多功能活动厅,还有一个藏书1000逾册的小型图书馆,二楼则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为了便于多媒体教学和今后开展网络考试,整栋楼全面覆盖了高速无线网络。
孔院本部承担着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汉英翻译专业和汉英文学专业的中文教学,同时承担着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中文选修课、教师选修课班的教学任务。面向敖德萨民众举办了包括旅游、商务、公务等精品汉语培训班。2013年的注册学员已经达到了574人。另外,通过师资培训等方式,还间接覆盖了420名学员。孔院每周累计授课166学时,人均周授课18.5学时。本部之外,在敖德萨犹太大学等多家大、中、小学分别开设了教学点,并与敖德萨南方区语言学校等语言培训机构合作设立了汉语培训课程。因此,除了来上课的学生,本部还要经常接待前来参观、拜访和咨询的当地民众,对他们而言,这个小小的二层楼,就像一个藏满微缩胶卷的万花筒,他们在这里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而我们的老师则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2012年我校孔院建立之后,学校累计派出了5名工作人员。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的敏慧好学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着迷。作为孔院教师,我们刚到乌克兰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上课可以用英文,小事情也可以打手势、做样子来解决,但除了工作之外,与周围人交流,外出办事就会因语言不通而造成困扰。此外,还因为一些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而与周围的民众产生了一些小摩擦,为了改善这种问题,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便成了每个老师的必修课,从给学生发小礼物到上课的着装,从用餐礼仪到交通规则,都是我们要重新学习和适应的。克服文化差异,了解乌克兰人的思维,转换话语体系,习惯新的生活和交流方式等等,每一位走出去的教师、志愿者都在经历这种“改造”。因为,只有我们入乡随俗了,真正与他们融合在一起,了解了他们的文化和需要,对方才能对我们讲授的内容给予更大地认可。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对大多数人而言属于新生事物。可以说,它是学校搭建的一所文化交流与互通的国际舞台。在这一舞台上的表演精彩与否需要汇集大家的智慧,节目选得好,样式多内容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平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