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超正在准备振动声辐射试验
“2020年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听到新闻播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生李海超忍不住热泪盈眶。几个月前,海上航天发射成为科研组的全新课题,李海超主动请缨带领师弟们承担科研攻关任务,为海上火箭发射架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2020年度,李海超成为1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之一。
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有他参与设计建造
因名字里有个“海”,生于山东菏泽一个贫困村的李海超从小向往大海。他了解到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国闻名,考进这个专业成了他的梦想。2014年,李海超成为哈工程船舶与海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导师是庞福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结构振动与噪声。
2020年3月,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的设计建造,就有李海超的功劳。6年前,还是研二学生的李海超被选派参与“蓝鲸”平台振动噪声仿真建模、对标分析、方案优化等支撑技术工作。“我领着5个学弟用1个月进行建模,到计算分析时出现了各种问题,只能迎难而上。”
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鏖战了43天,终于完成了科研攻关,有效保障了“蓝鲸”海洋平台振动指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受到了研发部的高度评价。李海超也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放弃去央企就职,选择攻克“卡脖子”技术
李海超发现,现有的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预报方法存在较大不足,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是我国国防装备发展的一项“卡脖子”技术。导师庞福振教授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已展开了10余年研究,2014年开始,李海超探索性地着手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评估方法研究,期待研发出自己的预报方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做研究,一干就是3年。
临近毕业,李海超接到很多单位的“橄榄枝”,他和一家知名造船央企签了约,但教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选择。“你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眉目,如果继续下去,可能就会应用于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方法,不是你的梦想吗?”听了教授的话,李海超决定,将科研进行到底。
闯进科研“无人区”,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李海超走进了科研的“无人区”,若要创新性地研发可行的船舶振动噪声预报方法,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每次调整程序前后都需要一个月,但是推翻重来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回忆起那段一个人攻坚的日子,李海超没有忘记,自己几次挺不住,是庞教授一遍遍勉励自己“坚持下去”。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推敲完善,他和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方案设计阶段舰船结构振动噪声快速预报方法,突破了激励载荷分析、模型简化、边界条件模拟等众多关键技术,比以往的预报方法更快、更准确。他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经同行评审,被认定为“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法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系列型号舰船振动噪声快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
研发的评估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李海超所在的课题组把目光放到了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是海洋装备研发的重要支撑,样机研制对于我国高端舰船及海工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海超说。
为此,他带领师弟们辗转沈阳、无锡、上海等地调研学习,为尽早突破关键技术,他多次厚着脸皮“纠缠”责任工程师到深夜。这次调研让李海超明确了各系统运行关系,他们马不停蹄地返回哈尔滨,展开了历时一年半的研发工作。经反复实验、调试、修改,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1.0版正式对外发布。近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2.0版即将正式发布。
几年来,李海超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累累硕果,研究成果得到了来自俄罗斯、英国、意大利、伊朗等20多个国家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引用。他的学分总成绩稳居专业第一,以“特别优秀研究生”身份两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今,博四的李海超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我想把我的科研从探索性的尝试变成能真正服务国防的成果,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一个个去完成。”李海超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任重而道远,瞄准舰船减振降噪“卡脖子”技术难题,把科技创新继续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哪怕前路风雨兼程,也要勇攀科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