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新晚报:“水下机器人的缔造者”徐玉如在哈去世 “他将一生心血奉献给海洋世界”
“他将一生心血奉献给海洋世界”
作者
金声 史轶夫
来源
新晚报
点击数
2937
更新时间
2012-02-19

分享

据中国工程院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徐玉如教授于2月17日逝世。昨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里,许多师生向记者表示,早知道徐玉如院士患病多年却一直坚持工作,在校园内还多次见过老教授,但噩耗突然传来,全校师生都很沉痛,悼念老教授,缅怀他在潜水器总体、船舶操纵与动力定位、水下智能机器人、微小型水下无人航行器等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水动力分析、总体设计和动态仿真等关键技术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潜器操纵技术的探路者

1961年,17岁的徐玉如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当年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哈军工,走进了中国第一个潜艇专业,从此开始了他蔚蓝事业的漫漫征途。1973年,他开始从事水动力系数研究。据介绍,水动力系数是潜器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几年下来,研究没取得满意结果,课题组的人却先后离开,最后课题组只剩下了徐玉如一个人。徐玉如不愿放弃,他觉得做事总得有个结果。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艰苦的科研条件,几经努力,他带领两个同事,终于利用平面运动机构在水面型循环水槽中的试验,以及理论推算共获得67个重要的水动力系数,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水动力系数最多的试验项目,也为以后潜器操纵性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5年,为解决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对接的技术问题,徐玉如教授开始主持“潜器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科研项目,担任总体技术组组长。他领导了包括水动力计算、试验模型设计、自动控制、水声等多学科在内的任务组,经过5年努力,研制的样机系统成功地在船模试验水池和松花江有流水域中实现了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的试验调试,系统精度满足要求。这成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的起点和基础,不仅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闯出了一条路,也为后来研究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获得1991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跨团队跨学科的引领者

与水下机器人相伴二十余载,徐玉如有着科学家的判断力与责任感:“我们在这个领域代表着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要为了国家赶上去,一定要坚定这个信念。”

对合作伙伴,他有容人之量。按时完成任务是纪律,但如果大家确实因为技术问题没解决,他也能给予充分理解,商量再投入点儿,鼓励对方再加把劲。科研过程中他有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引领能力,对大家以诚相待,尊重别人的意见,课题组的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决定。利益面前,他同大家一样,没有特殊化,课题报奖的排名、奖金的划分都拿到桌面上,所以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工作能够互相信任、互不设防。

同时,徐玉如会为他的同仁们考虑到方方面面,谁该考虑评职称的论文了,谁生活中遇了什么困难了他会替大家想到。一位归国博士至今记得,他回国后徐院士找他长谈,从在这个领域怎么介入工作、规划发展,到职称、住房将来的预期,使其得知遇之恩倾力,与有肝胆人共事。

一个穷毕生之精力醉心于蔚蓝事业的人,没有一己之私。徐玉如教授生活简朴,没有物质奢求,略有余暇只爱清茶和音乐。已经做过胃切除手术,并接受化放疗的他一有时间仍泡在实验楼里,因为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据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徐玉如教授在给孙子起名字时选了“思渊”二字,除了饮水思源的人文意义,更饱含了一个以海为家的人对事业无尽的执着和对祖国瑰美的梦想。

昨天,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新闻播报微博上看到,师生在网络上搭建了一个“网络徐玉如纪念馆”,方便师生在线纪念,发表祝福。

智能水下机器人缔造者

今天,水下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未来战争争夺信息优势、实施精确打击与智能攻击、完成战场中特殊作战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西方军事大国高度重视,更是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和水下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撑,受全世界的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项目研究之初,徐玉如和他的同事却面临着潜入的海底容易走失,以及系统仿真、局部环境定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尖端技术难题。1989年,“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式列为“八五”国防科工委跨部门预研的重点项目,在“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教授的推举之下,徐玉如任总体组副组长,从此与“智水”结缘。

经过五年的努力,“智水I型”、“智水II型”顺利通过了水池和湖中实验,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在水下机器人智能化方面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智水”受到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中央领导的关注。

由于“智水”项目中突出的成绩,1996年后,徐玉如被国防科工委和中船总公司确定为智能水下机器人后续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领导“智水III型”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又是啃硬骨头的五年,2000年,“智水III型”完成了全部海上试验,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制地图、自主模拟过程、自主作业及自主远航,进一步提高了水下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其系统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在自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显著进展,获得了200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智水IV型”水下机器人研制启动,2005年,该机器人经过湖、海测试圆满完成了集成系统的试验考核,实现了中远程自主航行、自主水下探测目标、自主布放目标和自主采集海洋环境信息,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总体性能和技术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今,以“智水”技术为源,徐玉如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海洋开发技术领域、国防装备领域和国防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课题,承担了国防装备科研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科研项目、高技术船舶项目、军事973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等若干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科研项目,说他是中国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缔造者,当之无愧。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OldMa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