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从美国圣迭戈传来喜讯,哈尔滨工程大学E唯代表队在第二十一届国际水下机器人竞赛中打破北美高校二十年垄断,从4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继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后第九个获得冠军的队伍,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后第三个获得冠军的国家。
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是业界公认的水下机器人领域最高级别赛事,被誉为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世界杯”。E唯代表队由信通学院刘文智、李海波,自动化学院叶秀芬,水声学院李海森任指导教师,共35位队员,其中周翰文、王潇洋,刘红等八名同学赴美参赛。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支“冠军之师”。
不拘一格来“E唯”
说到哈工程的水下机器人比赛团队,就不能不提学校里的E唯协会。对于新生来说,入校后听到的第一个“牛”词就是“E唯”。他们期待成为学长们的样子:饱满的科研热情、出众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团队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到国内国际比赛上冲击大奖……
哈工程智能平台研究所所长刘文智老师是这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说,有兴趣、能坚持是加入E唯这支“最牛社团”的惟一要求,可是,工科课程紧张、竞争激烈,而在E唯协会做实验搞创新,自然会牵扯不少精力,所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渐渐淡出。
刘文智介绍说,“E唯”的主力一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大部分学生成绩中等,却是很多硕导、博导梦寐以求的学生。“这些孩子也不负众望,往往直接能带着老生做实验,比学长们还有经验,比那些只凭考试上来的学生更有实践能力。”
即将读大四的刘红来自四川,目前在飞行器制造专业学习,对软件的自学完全是因为兴趣。大二时刘红加盟“E唯”,很幸运的在当年就代表团队去美国参赛,今年再度赴美,他以“老将”的身份负责整个项目的软件设计。“去年是新人,压力大,心态总出问题。今年我就很冷静了,当时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我现场决定:延时两分钟,果然奏效。通过比赛我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年少轻狂到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
“E唯”是一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会有E唯协会呢?刘文智老师笑了:“最初成立这个社团,我们的初衷很简单,把学生们从网吧拉回来。”那是2001年,互联网一夜之间风靡世界,很多刚刚从高考战车上下来的大一新生,把网吧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当时很多学生因此退学,非常可惜。”
想要把网瘾少年拉回来,必须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入手。“我知道大部分学工科的学生,小时候都会有一个梦想,自己做一架飞机,自己做一架坦克。我们就想成立这么个兴趣小组,让他们可以自己做东西。”
2001年5月31日,哈工程第一个科技创新社团——E唯协会正式成立了,“E唯”是取自英文音译,意思是电子幻想。
学生们果然兴致勃勃的来报名了。“可是我发现这些学生来报名只是一时兴起,怎么能让他们留下呢?我决定采用竞赛激励模式,比赛的成绩也可以算作选修课的成绩。”有了竞争机制,学生们果然有了动力,“E唯”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E唯”是一种探索
“从在网吧包宿到在实验室包宿,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欣慰。”刘文智说。同样是课余时间释放能量,正负两极的对比却是天壤之别。而兼顾学习的同时搞科研,对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并不容易。
一位“E唯”成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一般都是利用寒暑假做实验,寒假回家过个年,便提早赶回学校实验室。那是一种为热爱的事情不眠不休的自觉。
这次在美国的比赛中,哈工程E唯协会机器人在水下抓取小球环节中独占鳌头,4球全部抓取成功,成为各国参赛队关注的焦点。刘红说,比赛前他们就有冲击冠军的信心,因为这一次准备得很充分。
刘文智说:“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可是现在的学生,很多连钳子、螺丝都分不清楚,很多学生念完了大一,依然什么都做不出来。而在我们这里,这些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E唯”是一个团队
哈工程为E唯协会提供了四个专门的房间,两个学生活动室,一个会议室,一个给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用的实验室。刘文智说,比赛经费有限,出国比赛申请签证也是个麻烦,“单就国际比赛这一件事,我们坚持了十年,也算十年磨一剑。”
水下机器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刘红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记者做了解释:“有点类似无人机,只不过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水里潜。”具体说来,水下机器人目前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三个:水下拍摄、海底作业、水文观测。
“哈工程超强的三海一河的强大专业阵容,是我们强有力的后盾。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总是不出校门就打听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牛人,而这些教授也总是乐于帮助我们。”刘文智说,“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
“E唯”是一种自信
“E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是在2005年,在那次全国无人机大赛中,初出茅庐的E唯代表队一举获得了亚军。刘文智说:“在那次比赛中,传统名校北大、清华、北航、南航全都被我们甩在了后面,这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美国的比赛对各方面能力都有要求,要求有商业思维,参赛队要自己拉赞助,还要看网站设计是否好看,宣传视频是否够炫。”王宪彬现在是光纤传感专业的在读博士,8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E唯”,“这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项目,对我的科研很有帮助。”
王宪彬说,“E唯”也改变了他们这些成员未来的择业志向。“在拿国际大奖、为国争光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那种荣誉感的美好,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种靠近国家战略的工作,在某一个领域深入地做下去,为国家荣誉而搞科研。”(王静)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589043661416169991/?wxshare_count=2&from=groupmessage&pbid=6589070826056975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