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校上下正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各自作用,扎实推动学校综合改革走向深入。上周,校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姚郁分别以党建调研、专题办公会形式就加快落实学院综合改革及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为帮助各基层单位聚焦改革发展焦点问题,工学周报特开设“综改大家谈”栏目,邀请院系领导班子及广大教师畅谈对学校和院系改革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已有的经验做法和未来的谋划举措,以启智集思、凝聚共识,不断将学校综合改革引向深入。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面向国防工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而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是工业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从事工程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潜质和能力。通常,工业领域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工程素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对工艺过程和工业主要加工方法的充分认知,深植于心的规范和标准意识,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的熟练操作能力。而对于有志成为工业领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的创业人才而言,除应具备上述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工程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工程素质特征:质量管理意识、成本管理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人文知识素质及团队掌控能力。 就素质的养成规律而言,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只经过知识的简单综合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成就的,而是一种在企业环境下和工业生产背景中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再将不同学科知识和工程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工程素质诸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不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从而固化养成。简言之,工程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不断的工程实践活动来养成。 就总体而论,我们学校是以装备制造类学科和专业为主体的工科高校,因此,就培养工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而言,通过在企业环境下开展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成体系的工程实践训练活动,是养成学生的工程素质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综合互动方式的工程实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正是最接近企业环境和工业生产背景的场所,并且,本身就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工程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成体系的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因此,面对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工程训练中心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全校本科生工程意识启蒙教育的主体教学单位责任,使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学习工艺知识、体验工程过程、增加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经过历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完成了由早年依托海建厂,以单一的机加工种为主的金工实习形态,转向教育部门要求的,以“营造体现本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为特点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使学生了解工程环境,建立工程意识,得到现代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工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掌握操作和实验技能,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摘自教育部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和职能描述)为特征的工程训练教育教学形态的转型,并形成我们独具的特色,体现了当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主流模式,因而成为33所国家级高校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随着近年新场地的投入使用,为工程训练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学校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工程训练中心面对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素质养成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中心存在的问题及难题,将以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为牵引,从课程体系、实训平台、教师队伍及运行架构入手,探索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训的综合改革。首先,改革将以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为切入点,带动中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建设与改革;其次,以课程和实训项目建设为依托,规划和实施一流的工程训练平台建设;然后,再以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为牵引,反向促进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最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改革中,将充分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及实训项目的学科专业针对性、工业制造方法的主流性、实践训练手段的先进性。同时,改革过程中还将针对现行课程和实践训练项目相对单一,部分专业针对性不强等现状,深入到院系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其对工程训练中心现有课程建设和实践训练项目设置的意见及建议,听取学院对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及工程训练项目设置的新需求,使得工程训练不论是现有的还是新设的课程及实践训练项目,在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创新训练框架内,更加符合学科专业和相应的工业领域特点,进而使工程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真正接地气、生实效,实实在在地提高面向学校各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