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9月25日,由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主办,人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林中路讲坛”邀请俄罗斯科学院哲学领域的三大院士列克托尔斯基(В.А.Лекторский)、斯米尔诺夫(А.В.Смирнов)、古赛因诺夫(А.А. Гусейнов),在云端开展了三场学术讲座。累计上千名国内外学者和学生参加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杜宇鹏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百春教授担任在线翻译。
列克托尔斯基院士讲座主题为当代俄罗斯哲学中的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列克托尔斯基院士认为,最近20年,在俄罗斯哲学界,认知研究的哲学-方法论问题获得积极的研究和讨论。今天,世界不同国家都在进行认知研究。认知研究呈现为一场广泛的跨学科运动,包括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哲学领域的研究。很多人认为,这场运动是整个当代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方向。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研究领域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数字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导致生活的数字化,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间关系都在数字化,认知研究催生了意识哲学和认识论领域的现代立场的出现,应该在人学革命的意义上来理解全面的数字化。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数字化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哲学问题:对认识的新看法,对人的个性的新看法,对人的未来的新看法。
斯米尔诺夫院士讲座主题为:俄罗斯哲学的当前任务。斯米尔诺夫院士认为,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时间里,俄罗斯哲学界的个体意识得到强化,但哲学在推进俄罗斯形成独特的社会意识方面很难说已经取得成功。同时,俄罗斯社会,特别是最近5到10年的内外现实给俄罗斯哲学提出了构建新的社会意识的任务。当代俄罗斯哲学需要回答社会意识提出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真的具有普世性吗?俄罗斯能否提出自己的文明规划?俄罗斯文化的基础即文化逻辑何在?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实体的逻辑”,阿拉伯文化的基础是一种“过程的逻辑”,相应地,俄罗斯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全主体性”的逻辑,它就是当前俄罗斯文明规划的理论基础。俄罗斯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提出自己的文明规划,这是俄罗斯哲学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
古赛因诺夫院士讲座主题为:哲学与社会——俄罗斯的百年经验(1920-2020)。古赛因诺夫院士认为,100年来,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与俄罗斯社会的变革交相辉映。以往的哲学家们更多关注哲学的个体维度,即把哲学看作是哲学家个人创作的思想和价值体系,院士本人更看重哲学的社会维度,力图通过100年来俄罗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事实透视俄罗斯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从苏联时期哲学成为意识形态到哲学的人道主义转向再到后苏联时代哲学的多元化现实处境,可以说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从未脱离其所属的社会与时代,俄罗斯哲学正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今天,回顾俄罗斯哲学与社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都非常值得后来的研究者做以深刻的反思。
据悉,俄罗斯科学院哲学领域三大院士在短时间内于国内一所高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尚属首次,这对于增进国内学界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今俄罗斯哲学的理论热点和发展趋向、拓展中俄哲学界思想文化与学术交流、助力我校对学生人文精的神培育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