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双选”印象
作者
学生记者贾元培 刘兰兰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5-11-24

分享

11月2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我校今年最大的一场“双选”会在众多毕业生的期待中揭开了它的面纱。这一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站在这个竞技场上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走过大学的终点线,他们又将迎来人生新的起点。

记得去年学长就告诉我们有时间到“双选”会上看看,而那时候我们还沉浸在刚进入大学的新鲜和好奇之中,也就错过了去提前感受一下的机会。一年很快过去了,当“双选会”又一次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时候,已经对就业感到紧迫的我们终于没有错过这个机会。

熙熙攘攘的人群,用人单位对专业严厉苛刻的要求,学长学姐们有喜有忧的眼神……在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和采访后,“双选”会给我们带来的惊讶和困惑是始料未及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

毕业找工作不仅仅是莘莘学子极其关心的事,而且让家长也牵肠挂肚。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有许多家长陪着子女前来应聘,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母亲。一位阿姨带着她的女儿在各个单位的展台前不断地仔细询问。每到一个地方,她就向招聘单位索要宣传材料,没多久她的手中就有了厚厚一摞。在上海一家单位的展台前,她询问的特别认真,“一定要让孩子到一个好地方,可不能让孩子受苦了。”另一位家长不仅在现场看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用手机不停地与朋友联系,以获取更多资讯。还有许多家长显然是已经看了不少地方了,累的坐在竞技馆的台阶上歇息起来。看来,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我们认为我们已经长大可以独立了的时候,我们依然还象一只风筝,我们在这头,线的那头却依然牵在父母的手中。

天生我材如何用

近年来,就业形势逐渐变的严峻起来,本科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记者碰到一位朋友,询问他工作的情况,他用了两个字来形容目前的就业形势——残酷!他告诉我,现在研究生已经开始抢本科生的饭碗了,本来一些单位写明的是招本科生,但是一些研究生也加入进来,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本科生就业情况更是雪上加霜。许多用人单位更是在招聘要求中明确写出只招研究生,使本科生只能望而兴叹。现在许多毕业生见面问的最多的就是“签了吗?”,一语道出他们心中最关心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对于是就业还是考研仍举棋不定,在招聘会场继续观望。

“双选”会,顾名思义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但在今天的“双选”会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现在大学生供大于求,“双选”会已经快成了“单选”会了。很多人对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并没有太多了解,只要自己符合条件,甚至来不及去思考发展空间和工资待遇。一位在当场签约的科技英语专业的学长告诉记者,现在竞争太激烈了,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才能找到一分“还算不错”的工作。

孔雀东南飞?

体育馆的墙上挂了一条大横幅:“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可是有不少人现在找工作对区域看的还是很重,许多人的首选仍旧是沿海和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记者听到几位同学的对话,一位毕业生看了几个单位之后就坐在椅子上休息,几个同学过来叫他一起去到另一个场馆看一下,他就说都是贵州四川那些地方,太偏远了,就不去了。还有很多的毕业生找工作对地域要求并不很高,他们首先看的是企业能否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工资低一点并无什么大的影响。

谁家的姑娘不愁嫁

由于今天来招聘的企业大多是以科研为主的军工单位,所以对专业对口有很严格的限制。所有的用人单位基本上以成绩为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核心专业课上。其次是与人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就等于失败了一半。在问及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沟通能力的好坏时,来自重庆某单位的一位负责人说,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就能领会到。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有的企业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记者在现场问了某些单位的招聘人员,他们告诉记者,企业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看的不是很重,他们看的最多的就是个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能否在到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很快安下心来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从企业自身的需要出发,那些能够不经过培训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手的学生是他们最希望招聘的。

后记

就业,开创了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全新里程。“双选”会上透露的信息虽然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需求情况,但我们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促使并未意识到就业离自己已经不远的同学们能够提前理性地去思考,并祝愿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认清形势,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成熟、理性的心态,在求职途中一路好走。

编辑:6_fuguozhi  审核:6_fuguozhi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