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方兴未艾,12月4日上午,伴随着哈尔滨第一场大雪的悄然而至,我校最后一场大型双选会也紧密开锣了。四年磨一剑,工作尚未有着落的毕业生都希望能搭上最后这一趟“末班车”,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归宿”。在双选会现场走访和观察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分=低能?
“对不起,四级没过的我们不予考虑。”“你几乎每门专业课都是61分,你认为我们凭什么签你?”……在招聘现场,很多毕业生都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把学业成绩摆在了首要位置。“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如果连这个都抓不好,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他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很好地胜任其工作。”
一方面,用人单位打出了“成绩单”这张牌,另一方面,大学生平素对学习成绩的普遍漠视心理也让他们此时陷入了一种尴尬地位。近年来,社会上不断鼓吹“高分低能”说,提倡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改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进入大学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无用”,“证书相当于一张废纸”。于是乎,各人纷纷奔走于社团、协会等各类学习组织之间,甚至不惜牺牲大量的学习时间。至于考试,“60分万岁,61分浪费”已是心照不宣的至理名言。两耳只听窗外事,充耳不闻圣贤音——这实在是对“综合素质”的大大误解。诚然,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都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不可获缺的素质,但这些附加条件最终只不过是增加你胜算的筹码,学习成绩还是占据了主打地位。没有了这块敲门砖,很可能连走进单位大门的机会都没有。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用人单位很难一下子看出一个人的发展潜力,而像学习成绩这些看得见的硬性指标,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再者,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大学生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大培养,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确是微乎其微。大学生应该走出这一误区,找准方向,摆正学习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真正让我们变成学习机器的是我们自己,并非制度本身!
不打无准备之仗
许多毕业生到了双选会现场便广泛撒网,见好就投,以期能“碰”到一个好的单位。这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及规划,应聘前对用人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可能会问及的问题也没有事先准备,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非常被动。
一位女生在递出自己的简历之后,便一句话不说、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对招聘官提的问题,也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没有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突出个性特点。而在海尔公司的展台前,当招聘官要求应聘者用英语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时候,求职的那位男生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支支吾吾地半晌才弊出一句“My name is……”这自然是惨遭淘汰无疑了。
笔者以为,毕业生在求职前首先要认真想好三个问题:1、我能干什么?2、我适合干什么?3、我应该如何去干?毕业生应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有了金刚钻,方揽瓷器活,这才不致冒冒然就踏上了求职的征途。此外,毕业生对自己的意向单位也应有个大致的了解,留心关注一下其企业规模、文化理念、发展前景等等,这样在面对招聘官的提问时才不会一无所知、无话可说。其实,往往只需你多准备了一点点,就足以保证你在首轮竞争中outstanding了!
求全不如求精
双学位是一个诱人的字眼,将其摆在简历中,似乎无意中也为自己平添了一道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光环。因此在大学期间,很多同学都选读了双学位,想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从本次双选会上了解的情况来看,双学位却并非如我们想得那般吃香。
“一般企业对双学位并不是特别看重。尤其是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部门,对专业对口限制得很严,且要求较高。双学位几乎就是形同虚设了。”一位本专业是化学材料的毕业生在应聘一管理职位落选后很无奈地说——他选修的是市场营销双学位,“除非你成绩及表现都特别出色,否则用人单位都是更青睐于本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而不会选择持有双学位证的。”
双学位就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大学生不能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学好双学位,与其贪多求全,做个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万金油”,不如花大力气把本专业学精学透,集中全力于一点上蓄势而发。
细节决定成败
在深圳飞亚达公司的展台前,一位西装革履的男生递上自己的简历后,便不失时机地推销起自己来。他滔滔不绝地向招聘官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看起来胸有成竹。但在此过程中,他的手始终是插在裤兜里的。最后,招聘官终于忍不住说:“同学,请你先把手拿出来再说可以吗?你这样是对招聘官极大的不尊重,仅凭这一点我就可以拒绝你!”
很多同学在应聘前可能会很注重自己的“外包装”,却会在一些细微之处麻痹大意了,如投简历时随意地单手递给招聘官;排队应聘时不守秩序,插到队伍前头,却还洋洋自得以为抢占了先机……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印象。因此,在前期准备充足的前提下,毕业生们更不可小觑了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