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2007全国大学生航空航天锦标赛在南昌航空大学举行,包括我校、清华、北航、西工大、南航等几十所高校的代表队参加了此次大赛。我校代表队在比赛中凭借制作者雄厚的创新制作实力和飞行员过硬的飞行实力,在比赛中异军突起,各参赛模型受到评委的一致认同和好评,获得了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及单项比赛的2块银牌、3块铜牌。我校代表队参加的1kg级遥控油动模型飞机限时载运空投(K3Y—1)获科研类项目第二名,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K5Z—1)获得二等奖,遥控直升机抓起机构获投放系统类一等奖,无线电遥控油动模型飞机显示载重空投获投放系统类二等奖,遥控模型直升机模拟搜救(K3R)获二等奖,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K3B)获二、三等奖,遥控牵引模型滑翔机留空定点(P3B)获三等奖,“蓝鹰”号主机获结构工艺类三等奖。由于我校代表队的出色表现,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
荣誉面前,成功背后
2003年7月,大学生飞行器创新设计工作室在航天工程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实验室张德欣教授指导下组建起来。在大学生飞行器创新设计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党委书记王树权、校长刘志刚多次到工作室关心和看望师生们,航天工程系的很多领导也经常到工作室指导工作,教务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走进大学生飞行器创新设计工作室,才知道在基础楼里还活动着这样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团体。看到工作室里几乎占了半个墙壁的获奖证书和奖杯、奖牌时,看到地上各种飞机模型时,看到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制作材料、完全想象不出怎样蜕变成机翼等模型时,心里真是震惊和佩服。每一项荣誉面前,是他们努力付出后灿烂的微笑,每一个成功背后,是艰难困苦交织的难忘回忆。
此次参赛的所有作品都是由队员自主设计并制作的。虽然大多数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制作飞机模型是对身体强度和思想意志的考验,但大家因为爱好走到一起,困难时互相携手鼓励,成功时一起快乐分享。指导教师张德欣教授经常对22名队员们说:“参加比赛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张教授不仅在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中给与队员们知识与经验的帮助,在训练的艰苦生活中更是队员们的精神支柱。
从今年3月初,经过严格的换届选拔后,12名来自各年级的航模爱好者开始了参赛飞机整体气动布局的初步设计,同时也开始对10名飞行员进行严格的飞行训练。设计航模时,大家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更新材料,不断探索特殊结构设计。每一个小元件都是队员们手工制作出来的。制作时,有人被刀割伤手,有人被502胶水溅到了眼睛,但是队员们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就又积极地投入到紧张的制作中。航模试飞时的风吹日晒更是对队员们的考验,制作组的队员经常开玩笑说,飞行员们好像都是刚从非洲回来的。为了减轻重量,航模采用了碳纤材料,制作时队员们手上沾满了碳刺、又痛又痒。提及这些,队员们一脸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的付出已经有了回报。荣誉面前的淡定从容,是成功背后艰苦奋斗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