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阶段则是对以往大赛经验和创新过程的一个总结提炼过程。学院要求有创新经历的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过程及创新体会提炼整理,形成学术论文,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科技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还能为其他学生的创新提供参考。同时,学院还注意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利用研究生专业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优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思想等定期与本科生进行交流,使其与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相结合,形成“传”、“带”链条。
经过“四段式”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05-412班学生刘建旭对记者说:“一路走来,感觉自己成熟了不少,也积累了一些创新经验。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因为科技创新而变得充实起来。只要动手去实践,就一定会有收获”。
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自动化学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并成立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随时向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大到技术指标的达到,小到科技作品的用料、成本测算等都一一对学生进行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引路人。“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的指导老师之一、学院高级实验师张爱筠几年前在与703所的合作中了解到,我校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程能力明显弱于研究生。这一事实对张老师触动很大,于是她主动请缨担任创新指导教师,决心要用自身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张老师说:“看见学生们醉心于课外科技创新之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真的令我很感动,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金字塔”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引导学生从自身基础出发,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特点、掌握技能的程度,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隋龙、霍亮、程甘霖、冯银朋、樊奔、刘铁强等数十名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都先后获得了科技创新个性化人才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打造实践平台 点亮创新空间
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创新基地和实践平台。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个人的创意和技术之外,还需要有力的硬件环境来支撑。虽然原有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能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活动空间,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自身的特点,专门的环境空间和实践平台更能促进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因此,自动化学院在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开辟了学生专用的创新实践基地———自动化技术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进行专门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副教授管凤旭老师告诉记者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徒手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发散性思维,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尽情地放飞自己的创新梦想。”学院为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倾力打造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机会的实践平台。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中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院成立了科技爱好者俱乐部,下设单片机俱乐部和智能控制俱乐部,并以两个俱乐部为依托形成两大创新团队。其中,单片机俱乐部主要是以单片机基础学习为主,选用3款当前比较流行的单片机为目标学习板,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不断丰富科技知识,使他们不会因平时的只学不练而感到枯燥,充分体验到“ 学中有乐,学有所用”的乐趣。而智能控制俱乐部则属于与实际的各种竞赛联系更紧密的一个组织,主要研究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控制算法,并辅以硬件制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可供编程练习的实验板,创新实验室实现一周全天开放,俱乐部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到实验室学习、练习。此外,每个俱乐部都定期举办科技培训讲座,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储备知识。目前,两个俱乐部会员总人数已超过400人,为各类科技竞赛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爱好者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在这里,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开启了一段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我们的智慧有了燃放的空间,才华有了展示的舞台。”俱乐部的会员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