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歌声,冰雪冻结不了它的旋律,它可与冰山雪莲的艳丽相媲美;有一种情意,地域阻隔不了它的传播,它比脚下这一方沃土还要深厚肥沃;有一种热情,寒冷阻挡不住它的播散,它可以融化长达千丈的冰川。这首歌就是服务在大冬会体育科学大会第一线的志愿者之歌。它唱响在军工圣殿,传播于世界各族人民中间,蕴含于传播激情、年轻、梦想的多元文化之中,为2009年大冬会的胜利召开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校的志愿者选拔竞争激烈,共有800名学生递交申请为体育科学大会服务,经过形象和英语口语的考核,有200余人获得了笔试的资格,笔试除考查学生对大冬会知识、省情市情、志愿服务知识、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外,还参照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标准加入了心理测试的内容,最终172名学生获得了志愿者资格。
2月12日到15日,笔者以志愿者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在现场感受大会氛围。鲜艳的红色志愿者服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不褪色的风景。
综合部:承上启下化繁为简
综合部的人总结了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自身作用:承上启下,化繁为简,协调各部门关系。在大会举办前期,综合部志愿者负责联系确认嘉宾出席情况,制作大会所需证件、打印证书,整理出版论文集,修改会议指南,一天内赶制出高标准的海报……这些都是浩繁的工作。
综合部志愿者张博说,一次老师分配的任务是检查会议指南,300本需要一页一页检查的检查,其他部门缺什么、需要什么都来找综合部,我们有事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于体育馆、启航、主楼等地。
校科协副主席田静在大会召开的两天负责接待来学生科技展厅的嘉宾,“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高校校长来参观的比较多,他们对我校的科技创新赞不绝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国嘉宾萨玛西托女士的一句话,中国的女孩儿比泰国的女孩儿要聪明勇敢得多”。
“忙得很充实、累得有价值”,这是综合部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接待部:“保姆型”工作不易做
接待组人员组成范围最广,他们之中包含了大一本科生到博士生;人数也最多,一共80人。该部门的工作分为两种:随行翻译和接待嘉宾两种。这里的接待,基本就是提供全程服务。从接机、接宾客到会场、送宾客回宾馆到安排嘉宾接受采访、用餐等。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随机发生的不确定事件。
接待组市长论坛小组组长李学光说,在与嘉宾接触过程中,言谈举止都要得体,因为我们的行为代表着学校乃至中国人的素质。由于嘉宾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我们之前要对他们的民俗、民风、礼仪、习惯、国际争端问题等有所了解,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尊重。
由于接待任务的重要性,小组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召集组员开会,总结发现当天出现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每人负责一个代表团。但是信息稍变动,志愿者的工作量就会变动很大:有人可能会因此每天接待不同的代表团,而变动都是临时通知的,这就意味着准备工作要相当充足。晚上九点多钟代表开完会,志愿者把他们送回宾馆已经很晚了。“我这两天都是晚上12点才睡,第二天5点多就要起床。”一位得闲休息的志愿者如是说,记者发现他的眼圈里已经布满了血丝。尽管如此,刚有电话打进来,他马上走到窗前接听,精神抖擞,前后判若两人。
马奥家是北京残奥会的一名志愿者,他谈到,服务残奥会是在赛场检票,而这次更多时间和嘉宾打交道,前期准备活动较多,代表团信息,发言稿,总是会有变动。每天接待的团可能会变动。跑来跑去,开会到九点多,吃饭不够及时,奔波于各会场、宾馆和大冬会的各部门之间。在问到接待的工作性质时,他引用了外国友人的评价:“感觉你们像保姆一样,把我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考虑得都很全面。”不过他还是很谦虚的补充道,我们接待部的作用就像是润滑油,既要宏观协调组委会和各代表团、外界媒体等的关系,又要从嘉宾角度考虑,尽一切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有一个代表团在临回国前表示说想去速滑场地看一看。本来这项要求不在他们的志愿服务范围之内,但是志愿者还是尽早地与场地方面取得联系,为外宾预定了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