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生校务参事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检验
作者
党政办 孙晋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384
更新时间
2018-12-30

分享

2017年,学校党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发挥各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就在育人向度上对机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机关管理工作和人员如何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成为了一个热点和难点,“学生校务参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我们以这一管理工作为载体,挖掘育人要素,设计育人思政,取得育人实效,既是落实学校《章程》赋予学生主体权利的制度保障,又与学校“七育人”创新项目所倡导的“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统一”的理念高度契合,是机关管理育人的有益探索。

一、引入育人理论,把握育人规律

大学不是资格的养成所,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富有学识、智性、内省,能为个体和社会肩负责任的人,这内含着主体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关注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形成一以贯之的权责意识,是合格公民的必要特质。学生在校过程中接受的课堂教育、实践训练、社团生活、管理和服务,都应该具有育人属性、发挥育人功能,这也是学校开展“七育人”工作创新项目的初心与使命。项目理论研究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

(一)高校管理工作制度创新可以发挥育人功能。学校《章程》明确要求:办学“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所以,我们培养的精英人才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成长为成熟独立的个体,学会行使权利、承担责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七育人”工作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正在于此。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学生校务参事”作为学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创新手段,具备了以上要素和功能,可以成为学校管理育人的制度载体,并且已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育人效果,起到了意识启蒙的作用。

(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必须要建立在主体地位确认基础上。学生校务参事制度要发挥育人功能、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支撑立德树人使命,就必须关注学生主体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成长。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题中之义。我们以学生校务参事制度为载体和平台,唤起学生对自我主体的观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三)只有通过权利责任的“体验与行动”才能完成从主体到公民的飞跃,这一判定既有学理基础,也得到了实践检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主体的人必然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学生校务参事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认同自身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体验到成为权利与责任主体的价值,从权利与责任意识的萌发转化成个体的行动和实践。学生只有自觉参与到权责的自我培养中来,将“权责”内化成为个体内心的思想诫律和行为准绳,才能完成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设计育人思政,取得育人实效

学校“学生校务参事”研究实践项目启动并开展育人工作,开启了学生群体近距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创新模式,是机关寓管理与育人为一体的成功尝试,发挥了管理育人载体的重要功能。

(一)架起沟通桥梁,提出意见建议。工作团队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共计收到2万余人次反馈,合计提出403条意见,整理合并为248条意见。针对集中的问题,团队形成调研报告11份、建议5份,共计5万余字。典型成果有针对“校园外卖送餐车辆管理”“教室及图书馆‘占座’现象”等多项高校管理“老大难”问题,提出了一批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构建宣传网络,服务学生群体。工作团队大力推动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教育教学“问题收集-及时反馈”平台。积极开展意见征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学校各部门处理和反馈各类合理教育诉求,构建“零距离”的衔接渠道。受理、解决学生反映的热点事件20余件,直接处理、落实共性问题300余个,指导学生1000余人次自行向有关部门、机构反应问题。

(三)深度参与民主管理,代表学生行使权利。工作团队为学校政策制定和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意见,行使《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规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学生群体参与学校涉及学生事务的会议讨论和工作决策,是学生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动实践。典型成果如:参与审议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为学代会代表进行提案撰写培训等方面工作。

三、反思项目特色,生成推广价值

本项目立足于学生校务参事工作实践,考察蕴含其中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功能,探讨管理工作育人载体和平台的建设,项目创新特色如下:

首先,实践载体新。学生校务参事在学校而言是新生事物。通过学生校务参事这一制度安排,学生群体的声音有了更加畅通、直接的表达渠道,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感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满足和提升。

其次,理论视角新。项目研究引入了主体性理论作为权责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通过角色认同理论解释权责意识转化的过程,借鉴自我发展理论中意识建构的过程阐述权责意识的三重结构。基于以上理论,指导学生校务参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培养学生权责意识、法制精神和公民意识”的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育人路径新。学生校务参事发挥作用、教育学生的路径主要包括:一是成为发现问题和捕捉信息的能手。从“关注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关注学生群体诉求”“关注学校发展”三个维度入手,发现和反映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隐性问题,起到畅通信息作用。二是成为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手。参事工作团队深入学生群体展开精准调查,倾听同学声音,提炼问题、意见和建议,代表学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三是成为典型表率、贡献能量的熟手。校务参事团队成员严于律己,勇于做学生表率,在贡献和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育、熏陶和启发学生。

点评人赵欣:近期教育部思政司遴选公示了200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育人项目,其中“管理育人”仅占5项,说明这类项目立项申报有难度、建设实施也不易,但这个项目却做了很有成效的探索。一是项目边界定位准。将建设路径聚焦为“校务参事育人”,将建设目标凝练为培养学生“公民权责意识”,易于谋划设计及精准施策。二是项目建设耕作细。建设过程层次递进清晰,建设内容内在关联紧密,通过学生的“体验+行动”,起到了“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吃饭”的育人效果。三是项目成效辐射广。十几名学生参事的躬行实践,对于唤醒广大学生“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权责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体上看,项目理论研究有深度、实施路径有创新、建设成果有显示度,对“管理育人”类项目创建有示范引领作用。

编辑:B_xueying  审核:B_xueyi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