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以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构建工程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建立了新的创新精神教学模式。主要工作一是进行了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定位于学生的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以本科生为基本对象,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教育创新基地以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为基本服务对象,建立以基础性、通用性、工程性为特征的科学研究实验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创新平台。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基本任务及目标确定为: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课程安排符合“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从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到工程综合,中心努力使创新精神培养理念贯穿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机、电、材、控制、信息、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的一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三段式”多层次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使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体系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全过程,扩大了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受益面,提高了学生包括工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工程训练的水平。
中心在创新精神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一是运用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中心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作为咨询者、动机激发者、评价者、决策者的作用,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大幅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二是注重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工程认识课程引导学生建立工程经济、安全、质量、环保意识,由学生自主命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将书面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课程建立“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工艺设计单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行知识的整合,由学生进行工艺设计或撰写创新思维报告,实现“面”上的创新;工程综合课程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作品在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3年,完成训练项目研究论文集100多册,创新项目1200余项。
创新精神培养教育的改革尝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推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的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2006年10月———2007年6月,中心就12个方面的57个问题,对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工程素质抽样调查,92%以上的学生认为工程实践创新训练课程对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和2006年,《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科技日报》以及省内媒体先后报道了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我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精神培养体系使我校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2006年12月,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10月,《工程训练》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正在网上进行公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