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我校今年确定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本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受到教职员工的广泛关注。3月13日至26日,学校相继召开了院(系)主要负责人、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助教各层面的5次座谈会,倾听院(系)负责人和教师们对岗位分类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副校长杨冶主持座谈会并指出,人事分配制度既关系学校整体的发展建设又与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做到思考要超前,出手要慎重,谋划要系统,操作要分步。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设计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又要符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响应院系和教师的政策需求,切实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人事分配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转型升级,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力点准确、力度适当,找准服务点、贡献点和切入点。
杨冶指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本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教师岗位的设置、聘用、评价和分配关系密切,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教师个体进入更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通道,二是要有利于学科上中下游的统筹兼顾,学术团队的做大做强和标志性人物的产生,三是要有利于学校转型升级整体绩效的增长。
杨冶还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国内部分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的情况和学校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的推进计划,阐述了会议研讨的7个议题的背景和涵义。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发言踊跃,畅所欲言,各自结合本职工作和学院、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与人力资源处相关人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据悉,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将坚持按需和分类用人原则,尊重不同类别教师成长规律,依岗位职责分类设置教师岗位数量与结构,强化教师岗位核算和聘期管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将于年内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