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黄绍:从抗战烽火中一路走来
作者
文心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9-10

分享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了一场如今世人难以想象的浩劫。对于那些经历这场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来说,这段痛苦的经历是无法忘却的。

学校原党委书记黄绍同志,现已85岁高龄,作为我校现唯一健在的抗战老革命,他日前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对于黄老来说,这枚纪念章不仅仅只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经历、一段记忆、一份情怀”。黄老侃侃而谈,在将近1个小时的采访中,黄老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当年参加新四军反“扫荡”的经历及哈军工创建、哈船院分建时期的往事。

1942年,年仅12岁的黄绍加入了新四军第四师,开始在淮北抗战根据地淮北中学读书,后进入第二军医大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兵”。“我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就是在军队里面开始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我后来的成长和发展与党的培养和磨练是分不开的。”黄老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黄老经历了5次反“扫荡”,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他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他懂得了什么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1942年11月,在‘小王庄’的一次反‘扫荡’中,我所在的护卫队的队长还不到20岁,负责在敌人进村时带人阻击,他在交火中负了伤但仍坚持战斗。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牺牲精神感动了当地的群众,大家纷纷拿起棍棒、刀枪与敌人进行抵抗,团结起来保护解放军战士。”黄老说到激动处手指都禁不住颤抖。

黄老在部队里主要学的是战地救护,他先后在新四军医校和华中江淮大学医学系学习。1945年,开始进入部队医疗队抢救伤员,并担任军医卫生所所长。“在战场上,迅速、准确的止血、救治,对及时挽救伤员的生命,减少残废,恢复战斗力,巩固战斗意志和对伤员的进一步治疗、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1946年至1949期间,黄老先后在华中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他抢救了很多伤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1949年渡江战役后,黄老被调回南京,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在二野军政大学担任行政干部。

1953年,黄老随军医大整建制编入哈军工,开始了他军旅生涯之外的另一段人生经历。“哈军工办学13年的峥嵘岁月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据黄老回忆:哈军工在创建之初就备受关注,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及钱学森、华罗庚等顶尖科学家都曾前来视察和讲课。毛泽东还亲笔为学院校报题写了报名,并亲自审阅教学计划,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哈军工按苏联模式建校,设立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和工兵五个工程系,到建校第3年,已增加到39个专业。哈军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从校舍建设到师资配备都下了大功夫,尽全力把哈军工打造成第二个黄埔军校。”黄老回忆起哈军工筹建时期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陈赓院长说:“办好学校没有好教师不行。”于是,“在全国范围请调教员成为哈军工创建的当务之急,我们开始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网罗人才。”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才紧缺,要汇聚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谈何容易?黄老从陈赓驻北京的秘书徐鸣增处了解到:当时,为了调留美博士张守祝教授来哈军工,陈赓院长特意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并在道里中央大街为张教授安排了住房。“哈军工刚筹建时,住房紧张,陈赓院长让教授们住有暖气、煤气、上下水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房子里,自己却住在小平房里。很多南方来的老师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也吃不惯粗粮,陈赓院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解决了教授们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可以安心工作、投身教学。”哈军工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学,与陈赓院长尊师重教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谈到哈军工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时,黄老说:“哈军工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师,对学员的招收和选拔十分严格。除前几期学员是从部队招收上来的以外,从1960年,哈军工就开始通过全国统考招生,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与北大、清华不相上下。我参加了5次招生,徐玉茹院士就是我招上来的学生。”黄老招上来的学生很多后来都成为祖国国防事业的栋梁之才。“当时哈军工是部队编制,对外叫‘103部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学员每天在军号声中出操,晚上9点40分吹熄灯预备号,10点准时熄灯,大冷天光着膀子出操是常有的事儿。按照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提出的“六节一贯制”作息时间,学员们要一口气上六节课,要是没有好身体根本扛不住。”

回忆起奥列霍夫,黄老不无感慨地说:“他帮助我们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废寝忘食、一丝不苟,从学院教学计划的修订、各系专业科目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他都一一过问。还深入‘教授会’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奥列霍夫为哈军工的创建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哈军工自孕育到成长的每个历程无不浸透着以奥列霍夫为代表的苏联顾问团专家们的心血。

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哈军工高起点、高速度的创建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哈军工短短13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献身国防事业的英才。他们不仅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技术,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哈军工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位将军、20多位两院院士。

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分别向长沙、西安、重庆搬迁。哈军工被分解成现在的“军工六校”,即国防科大、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当时,黄老先后到武汉、南京、青岛、大连等地选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为基础,筹建船舶工程学院。1971年9,林毅少将作为船舶工程学院筹建领导小组组长从北京来到哈尔滨。在国庆节前夕,黄老陪同林毅少将在军工大院转了一圈,视察了校舍和办学条件之后,林毅少将说:“老黄啊,咱们哪里也不要去,船院就在哈尔滨办。”黄老认为,正是林毅少将的这一关键性的决定,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把军工的房子要回来,我们就在这儿办。”林毅少将决定去北京找海军和六机部。“因我和刘华清副主席熟悉,就随同林毅同志去北京,向六机部提出要原哈军工校舍办学,当时六机部领导支持这个意见,哈军工校舍是军产,请示海军向中央军委写报告,我就陪同林毅同志去找刘华清副主席,经我联系他同意接见林毅同志。”刘华清副主席当时说:“这个意见很好,哈军工创办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由陈赓大将亲自领导建立起来的,是全军唯一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一所高等院校,哈军工的办学条件较好,你们想要原哈军工校舍办学,通过海军反映给中央军委,我可以帮助做些工作。”刘华清副主席为此亲自找了叶剑英元帅和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故此,才有了1972年国务院国发64号文件,批准给哈船院军工校舍190630平方米教学和生活用房(约占原军工校舍总面积二分之一),为哈船院后来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2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刚刚开始第一次招生。黄老正在北京开会,刘华清副主席对黄老说,他的儿子刘卓维将要报考哈船院,黄老当时说:“北京名牌大学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报考哈船院,哈尔滨天气寒冷,而且哈船院也刚刚成立不久。”刘副主席果断地说:“哪个学校都不报,就报考哈船院。”并要黄老转告林毅同志,对孩子要加强教育,好好锻炼。刘卓维考入了哈船院导弹工程系上学直到毕业,这件事当时在哈船院领导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家都说刘副主席让儿子报考哈船院,是看得起哈船院,是对哈船院的最大支持,我们一定要办好船院,决不辜负刘华清副主席对学院的期望。”

据黄老回忆:刘华清副主席非常关心和支持哈船院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牌匾是经刘华清副主席请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1990年原哈船院图书馆建成后,刘华清副主席为图书馆亲笔题写了馆名。1988年哈船院成立35周年和1993年哈船院成立40周年,刘华清副主席分别亲笔题写了“增强国防意识,为军队建设培养人才”和“创名牌院校,育一流人才”的题词。1995年7月12日,刘华清副主席专程到已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原哈船院视察,他先看了整个校园,随后来到原校图书馆亲切接见了校党政领导和部分原校级领导,并与学校新、老领导分别合影留念。在视察过程中,他对原哈船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表示满意,并勉励大家努力做好工作。

黄老从抗战烽火中一路走来,历经了战争的锻造和洗礼,不断地汲取着智慧与力量。从“学生兵”到大学党委书记,黄老始终不忘发扬我军爱党爱国、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1990年离休后,他还一直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余热,直至80岁。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毛泽东主席诗词书法作品展,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递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生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先烈遗志、明确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B_lijia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