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结果日前揭晓,我校申报的“FPSO风险数据库及风险评估系统研发”“三体船波浪载荷预报与结构响应分析技术研究”“船用柴油机及传动系统主被动隔振及消声技术研究”“水下控制系统对接盘与锁紧机构研制”“船舶舱室阻燃型吸声阻尼复合材料研究”5个项目全部成功获批立项,立项总经费1.11亿元。此外,2014年度我校参研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达15项之多,创历年之最。学校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项方面继续保持了稳定的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在国内船海领域的高校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2014年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的丰硕成果得益于我校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项目策划初期,我校主动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行业内主要协同单位积极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各家单位产学研用集成优势展开联合攻关。
船舶学院孙丽萍教授团队承担的FPSO风险数据库及风险评估系统研发项目,研发的FPSO失效数据库及风险评估系统可以为我国运营的FPSO提供可靠有效的设备和结构失效数据,对FPSO的断缆、碰撞、油气泄漏、火灾、爆炸、落物等风险进行评估,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而避免潜在的风险发生或减少风险造成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停工停产以及恶劣社会影响等损失,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为我国进入海外市场提供的更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促进我国海洋工程企业国际化的有效保障。
船舶学院任慧龙教授团队承担的三体船三维波浪载荷预报与结构响应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联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所、中国船级社、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协同创新单位展开技术攻关,针对三体船的波浪载荷与结构响应特性,对于该类型船结构设计载荷与结构响应分析进行研究,解决相关技术难题,保证三体船结构的安全性,研究给出能够确切反映高速三体船特性的波浪载荷预报方法以及船体结构的静、动态响应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三体船设计载荷与结构强度的规范标准建议。
动力学院李玩幽教授团队承担的船用柴油机及传动系统主被动隔振及消声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标准生效,要求万吨以上船舶舱室噪声降低5分贝,船舶动力,尤其是主推进系统振动噪声控制重要性突显的背景,项目为实现低噪声船舶,针对船舶动力装置,进行推进系统振动控制,包括轴系振动、隔振及主动隔振技术、空气噪声控制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指南,指导船舶行业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进行降噪。
机电学院王立权教授团队承担的水下控制系统对接盘与锁紧机构研制项目,旨在提升我国的深海装备制造能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提高我国深海作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海上油气开采成本。项目针对水下采油技术核心——水下控制系统对接盘、锁紧机构这一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技术,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的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和部件,保证水下生产控制系统对接盘及其锁紧机构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项目的成功开展,将为对接盘及锁紧机构的国产化奠定技术基础及应用基础,不仅能缩小与国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差距,还可以避免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
材化学院魏浩教授团队承担的船舶舱室阻燃型吸声阻尼复合材料研究项目,针对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船舶噪声最新标准和国内在船舶舱室阻燃型吸声阻尼复合材料方面的技术空白,联合中国船级社、中国船舶工业708所、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课题组,基于我校近5年来在船舶舱室降噪材料方面积累的技术基础,项目申报过程中以最优的材料性能和最佳的设计理念脱颖而出,旨在开发出集合阻尼、吸声、减振为一体的降噪材料,为我国船舶制造方面降噪材料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