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观察,对学校工作给予肯定,对改革发展作出指示,是对七十年来学校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铸魂育人、强军报国的最大信任,身为军工学子的一员,我倍感荣幸。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哈工程全体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听收看《新闻联播》、传达学习、座谈交流、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路线……在全校掀起的学习热潮之中,我也从多方面,多角度中深刻的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勇攀高峰,将红色精神融汇于求学报国的实际行动中,为推进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同年,我身为工学记者团的学生记者,有幸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记者见面会上见到杨院士。“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那个年代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军事力量薄弱,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学习、教书…”在闪光灯忽明忽暗的聚焦下,那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拒绝了记者们让他坐着发言的请求。坚持站在讲台娓娓道来他“为国听海”的一生,从带领团队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到为我国设计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那时我刚入学不久,还沉浸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误区中,杨院士的发言令我感触颇深,我们如今拥有比先辈们更好的物质条件,吃饱穿暖已不是问题,却将学习局限于眼前,为了成绩单,为毕业…我愣在那里,一股莫名的羞愧感涌上心头。
见面会结束之后的采访在院士的办公室进行,我举着收音设备坐在杨院士的对面,采访进行了很久,院士目光矍铄,面对着旁边的镜头与记者侃侃而谈,望着他的侧脸,和他近在咫尺的距离下同为水声专业的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割裂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记者问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杨院士从教数十年,对学习与教育有什么看法?”记得当时我还在用左手支撑着酸涩的右臂,目光呆滞的望着他,他却毫无预兆的将目光迎向了我——全场唯一的学生,四目相对的刹那,从他的眼眸中我看见了不合时宜的慈祥与期盼。他开口到“大学再好的老师,只能教到现在已有的知识,所以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叫做一个专业基础教育,大学期间学会怎么样搞研究,怎么样能提高,怎么样能去占领新的技术领域才是我们学生们应该做的”说到这里,他微微愣神,随后目光扫过所有镜头。“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要变成书呆子”我想,这不仅是对我,对军工学子的嘱托,更是对国家,对未来的期盼。
诚然,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青年榜样随着强国强军、东北振兴的步伐前行。无论往昔浴血奋战,奠基铺路者,还是如今和平年代敢为人先,奋勇开创者,都是值得我们仰望的繁星,军工学子永远的榜样!了解我们的根缘起何处,更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时代虽不同,但我们共同追随着五星的光。
而今,国与我相拥,时代的晨曦在吾辈的汗水中熠熠生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哈工程青年学子所说:“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我们更应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树牢科技报国志,勇攀学科高峰,为时代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