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8日电(记者杨思琪)“马上进入‘90后’了,我这身体还好,脑袋还不糊涂。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工作不能停,要继续发挥自己微薄的能量,来做出可能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即将在9日迎来90岁寿辰,8日,一场线上线下“生日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
↑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其举办的90岁“生日宴”上讲话。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水声专业,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水声领域颠覆性成果,为我国水下兵器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
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杨士莪从清华大学肄业入伍,两年后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支援,1957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
“水声事关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利益,这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1960年进修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组建起我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从此,我国开始在这一领域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人才巩固国防。
随后几十年里,杨士莪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带领团队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深海万里,创新不止。主持设计我国首个“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在国际上提出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担任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我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编著《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一批理论著作……怀揣对海洋探测的执着,杨士莪把一生奉献给了海洋强国事业。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接受记者采访。
不同以往,今年的这场“生日宴”还成为一场水声领域的学术盛宴,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
杨士莪的学生、如今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说,从教数十载,杨士莪院士始终坚持站着讲课,年过八旬依旧写工整的板书、给博士生上课,培养出了我国水声领域一大批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视频连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先仪回忆说:“杨院士带我们第一次认识深海、走向深海,是我终身的老师。他所研究与倡导的工程与物理结合的方法和理念,将继续引导后来人走上水声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乘风破浪,一起倾听大海的声音,把水声事业推上新的更高台阶。”这是杨士莪扎根水声事业70年的初心,也是对更多科研“后浪”的期许。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311122?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