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士莪,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系主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船舶组组长、国家教委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组专家、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等职务,是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杨士莪与实验室师生一起交流
杨士莪与实验室师生一起交流
结缘水声
杨士莪祖籍河南南阳,1931年生于天津。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0年底,时值抗美援朝初期,杨士莪在爱国热情的驱动下,在正读大学四年级期间,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大连海校一分校物理组任教。1952年底,哈军工筹建,杨士莪奉调哈军工,后进入海军工程系,成为海道测量专科大地测量教研室的一名教员,主要讲授球面天文学、测量天文学等课程。
19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属于国家空白学科。当时,美国声学领域副博士以上水平的研究人员就约有2000人,而中国只有2位声学家,还都不在水声领域工作,足见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差距。为填补急需的尖端科技领域的空白,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促进水声学发展:规划选定合适的工厂,转产研制水声设备;调集科技力量,成立相应的科研单位;在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新专业,培养水声领域青年人才;其中还包括一项被认为属于紧急措施,就是派遣4名科技人员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回国后从事水声领域工作。
国家召集四个部门,要求各派一人前往苏联进修。其他三个单位分别定下了人选。而海军将敲定人选的任务交给了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当时,哈军工正在酝酿“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思想。而海道测量专业亦将被划归其他海军院校。
1956年10月,海军工程系政委邓易非通知杨士莪说:“经过系里和院里的研究讨论,想派你去苏联进修学习水声。这是国家急需的空白学科,你要积极参加新专业的建设。”所以,对于水声学,杨士莪属于“半道上插队的”,1957年10月至1959年11月在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水声学两年,也因此一辈子与水声结缘。
1958年至1959年期间,国家除将无锡721厂转产承担水声设备仿制外,还抽调1名讲师、2名助教和90余名大二至大四学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七室,从事水声研究工作,通过实践边干边学。人们把这项措施形象地称为“拔青苗”。
杨士莪在苏联声学所得到所长布列霍夫斯基的指点,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对水声学的认识,都获得很大收益。1959年11月回国后,参加了水声考察,任考察队中方副队长。这次考察是中国第一次实际的海上水声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了对水声工作的实际体会,算是完成了改行的初步过程。
杨士莪(右二)与海道测量专业大地测量教研室人员合影
杨士莪在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
始建专业
1960年夏,杨士莪回到哈军工后,根据自己对水声工作的了解,积极向系里提出拓宽已有的声呐专业、建立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水声专业的建议。
当时,哈军工的培养目标升级为“研究设计工程师”,这也是杨士莪建议将声呐专业拓展为水声专业的背景。杨士莪认为:专业设置决定着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如果没有一个贯通、全面的专业链条,不对水声专业有个整体的把握,要实现这个领域“研究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而当时对从声呐专业拓展为水声专业存在的不同声音,杨士莪认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水声是一个涉及学科面很宽的专业,如果仅办声呐专业,难以获得很好的发展,要想发展水声学科,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有必要建立一个理工结合,覆盖水声设备、水声物理、水声换能等各个主要方面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并建议为了解决从业人员不足的困难,不妨仿照其他单位的做法,从高年级抽调学员改行。该建议最终获得学校的支持,水声设备和水声物理两个专业正式成立,后者包括水声传播和水声换能两个专门化,并抽调人员充实了从业队伍。这两个专业从1960年当年就开始招生。1961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正式成立“水声专业教研室”,下设水声物理组、水声换能组和水声设备组三个学科组。
60年代初,在教研室内部,关于科研方向也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的专业是搞水声设备,而水声设备中最主要的是声呐,那我们应该将“大型声呐系统”的设计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向,才更有利于专业的提高发展。
但杨士莪认为,相对于院校来说,国内专门的研究所对于大型声呐的研究设计更有优势,这样的任务很难落到院校手中。如果不是大型声呐的任务就不干的话,很可能就没活可干,时间久了,专业队伍也会逐渐萎缩,将专业面拓展后,每个教员都有各自的专长,就有能力解决海军等水声学的主要服务对象的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水声本身涉及领域也很广阔,依然大有可为,要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仅限于大声呐系统,其他的水声设备,只要我们力所能及的项目,就要去做。我们将专业面拓展后,学科领域应该越做越宽,学科的发展才能更有后劲。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多年来专业承担了水声定位系统、水声测量装备、水声目标识别、水声通讯等各类任务的研制工作,拓宽了专业领域,锻炼了专业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声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认识上的转变。60年代初期时,人们对声呐所知甚少,认为雷达与声呐任务性质相近,雷达有很多人做过很多研究,所以设想按照雷达信号处理的办法进行声呐信号处理。
由于海军建设花费巨大,而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海军建设缓慢,对水声人才需求不大,国内其他院校的水声专业多数下马,只有我校水声专业一直坚守下来。水声专业师生始终相信他们一定会有再“上场”的时候,等国家经济好转,就一定会发展海军、发展水声事业,对于这一点,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因而现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七一五研究所、七二一厂、六一二厂等,几乎全国水声领域的有关单位都有我校的毕业生,并多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目前,我国水声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概60%,高级专家层面接近70%,都是我校水声专业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