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科研先行重点核心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将进一步找准核心,围绕“四新”,提升“四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育人教育,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维深刻融入其中。思想引领行动,牢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将思政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进一步加强“智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加强与华为等智能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同时加强与国防领域优势单位合作,统筹院内资源、挖掘校友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学生培养为核心,梳理明晰各类学生发展路径,对照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形成高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方案。依托创新竞赛,探索有组织创新创业新模式,以基层学术组织“一所一品”为支撑,整合优化挑战杯、互联网+、全国智能汽车大赛等各种赛事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保障。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构建学生科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一、立足发展“新阶段”,思政教育与学生科创相融合,提升“覆盖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主导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具体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传承和拓展作用。
学院在这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定期开展参观哈军工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学习革命英烈精神,接受思想洗礼,重温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鼓励青年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龙江建设,建设数字龙江。学院每学期通过开展党课、团课、班会、小班思政课等70余次,覆盖全体学生,从思想政治意识层面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内部驱动力,将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获2018年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2020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21年黑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021年全国活力团支部、2022年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二、贯彻发展“新理念”,文化孵育与学生科创相融合,提升“普及率”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文化引领创新创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影响创新创业行为,主导创新创业方向,对培养师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创新创业文化融合育人功能,积极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业”的双创氛围,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分享创新创业经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举办“智创”论坛等创新创业系列讲坛、开展“一所一品”创新创业教育沙龙等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加大对学生社团的专业引导、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持;树立双创学生先进典型,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和发明,营造科技文化氛围;积极组织科创嘉年华、校园吉尼斯等文化活动,加大对引导型、普通型、重大型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的资助力度,每年累计立项达300余项,吸引900余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创建“344”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组织好超一流竞赛、学科竞赛、校内竞赛3类赛事,搭建“A+lab”、“创翼科技社”、“奇点人工智能”“济海智能科创联盟”4大创新社团,树立“RoboMaster”、“Robocon”、“菲尼克斯”、“智能汽车”4大院系品牌赛事。建立创新创业共享基地,挖掘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推广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了本科生科创普及率100%。
三、构建发展“新格局”,产业发育与学生科创相融合,提升“成功率”
产创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生产、服务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的关键要素,有利于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有利于体现行业发展特色,保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加快推进“产创融合、协同创新、以产促创、以创兴产”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集聚和发展,结合龙江特色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产业生产链、技术链等创新元素。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指导、项目路演、技术服务、产品技术研发等活动,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到中电十所、中国商飞上飞院等企业举办走进企业系列活动、了解产业,提升学生把握市场、识别商业机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附加值。邀请清华大学宋士吉、西北工业大学王立川等权威教授开展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为主题的讲座,利用宣传媒体向师生宣传国家、省市及学校关于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和激励政策。帮助200余名学生对接创业导师,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学院3个学生团队入驻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创业街区,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四、丰富发展“新作为”,竞赛培育与学生科创相融合,提升“优秀率”
学院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强化科研项目牵引,加强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的重视与培育力度。将研究生毕业设计方向与本科生毕业设计方向、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构建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体制机制。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评价评奖评优体系,激励学生参与高水平超一流创新创业竞赛。尤其重视学科赛事,将学科竞赛作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将创新创业作为推进科研和大赛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运作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作为检验创新创业成效的重要标志,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竞赛选拔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系统推进。大一年级培育兴趣、提升创新本领、规范立项申报;大二年级及研一年级联合培育重点项目、保证项目“存活”;研二年级带领大三年级共同冲击一流赛事、目标顶级荣誉,成长为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大四年级及高年级硕博学生注重经验总结、发扬创新创业精神、辅助项目培育,本、硕、博创新创业体系贯通,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学院承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机甲大师区域联盟赛、北斗杯等等,加大力度投入一流赛事承办,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技竞赛,提高赛事影响力和关注度。建立科研反哺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成适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项目,将科研理论和方法贯穿于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统筹协调校内外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必备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指导,助力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在“高原”之上树“高峰”,提高创新创业人才“优秀率”。学院济海追风团队获全国智能车大赛一等奖5项、创梦之翼团队和竞技机器人团队分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2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赛三等奖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铜奖1项、金奖1项,完成学院“首金”突破,第十三届“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四项实现突破,学科竞赛各类比赛上一年度累计获国家级奖29项、省部级奖64项,均实现获奖新突破。
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学校科研工作研讨会精神,把握好“科研”与“育人”关系,在科研先行的工作背景下探讨如何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