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积极倡导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尝试了小组协作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并将其教学理念运用到《电力系统工程基础》、《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接口与通讯》等专业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电力系统工程基础》课程中,教师尝试使用了基于项目的小组协作教学方式。在课程之初,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分别下达要求相同而研究对象略有不同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3次作业,最终共同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在作业过程中,每组由任课教师指定一名组长。每次作业完成之后,每组会随机产生一人面向全班汇报,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点评和打分。每组考核的成绩最终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中。这一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紧跟课程内容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小组协作的方式,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学生个体进行科研项目的难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组织才能。新型教学方式实施以来,学生学习和研究热情普遍高涨,大家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探讨项目分工和实施细节、讨论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和技术资料、询问并对比每组的进度等。学生们在总结报告中反映,“基于项目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自己感觉总体收获很大”;“自己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很多,更多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开辟了新的思路”;“这一教学方法是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在双语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基于小组协作的自我评估教学方式。为评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并降低双语互动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3次小组式的课程现场考核与自我评估的机会。针对教师提出的一组问题,学生采取小组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之后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换答案,并根据教师公布的答案,各个小组互相批改并公布成绩,该成绩作为每组学生的平时成绩最终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学生说,“小组协作的自我评估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个体双语表达的难度,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给了我们更多英语交流机会,使我们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并锻炼了双语能力”;“新教学方式使得我们在很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了课程的自我评估,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差距”。授课教师说,“这一教学方式也让我从学生的考核结果中不断反馈自己的教学,从而有效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高”。
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接口与通讯》课程,学院尝试了基于问题学习和小组协作教学方式开展了研究型的课程设计,采取课前导读引导自学、课上概述攻克难点、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实践分工合作,最终课题总结并提交报告,教师与每个小组成员一对一口试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师点评。师生对此普遍反映较好:“这种基于问题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从课前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提出到课上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从教师课题项目问题的提出到学生对项目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始终以各种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并将科学研究的众多要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目前,自动化学院为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教书育人工作,在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以及自动化学院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细则中对教师的教学做了详细的要求,并量化了奖惩措施。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及监控措施,深入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力争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