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海之梦•中国蓝】从学校走出的青春榜样
——记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校友王治国、唐嘉陵
作者
王鹍燕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3-05-10

分享

编者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今年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共27人,我校有2位校友获此荣誉。分别毕业于我校船舶工程学院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校友王治国和唐嘉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锐意创新,用智慧与汗水铸就辉煌。这是我校人才培养成果的又一显性标志,是学校校友的光荣与骄傲,更是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

【榜样人物】王治国

王治国,男,汉族,1977年9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航母特种装置工程副总设计师,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

作为航母工程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航母工程舰机适配性的设计概念、研究范畴和设计目标,搭建了设计接口基本框架,规划了舰机适配性设计、试验和评估方法,完成了舰总体舰机适配性设计,并开展了大量适配性试验,为实现舰载机着舰和滑跃起飞等重大节点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作为航母工程关键配套项目、特装工程副总设计师和现场建设总负责人,他全程组织完成了从前期策划论证到后期施工试验,为舰载机上舰前的试验和飞行员训练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关键平台,最大程度实现了特装工程的试训集成性和技术先进性,同时大幅缩短了建设周期,节约了国家经费投入,为首艘航母辽宁舰的顺利交付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长感悟】“立志为祖国的发展擎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1994年,王治国进入我校船舶工程专业学习。在学校的四年时光成为他未来走上科研之路的序曲,开启了他投身海洋,科技报国的“蓝海梦”,“立志为祖国的发展擎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多读书、读好书,为练就过硬本领打好基础。”在大学期间,王治国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他喜欢看各种书籍和报刊,他读《舰船知识》、《航空知识》等兵器类杂志,也读经济管理、计算机通讯等那个年代的新技术书籍,阅读涉猎很广。他认为,广泛地汲取知识养分为自己日后在工作中参与需要大胆创新的巨系统工程打下了一定基础。

“科研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学术品格。”王治国说,他读书时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邓三瑞教授。他曾有幸帮邓老打扫办公室,看到书柜里陈列的邓老收藏的书籍,他被邓老这样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对先进技术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深深打动。“正是有了像邓老这样的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才让我们年轻一辈的精神更加丰盈。”

“实干家要投身实践、俯身向下。”王治国认为,实践出真知,很多东西不是照搬理论就能客观把握的。青年特别是学生既不能“宅”,沉浸于个人小情绪;也不能“虚”,只是戴着网络眼镜看世界。要“沉下去”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

【心里的话】“应坚定地把个人的追求和理想融入到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与祖国发展同梦,与祖国需求同行。”

王治国告诉记者,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在与他进行座谈时提到:“你能在35岁做到副总师,这是在过去53岁都不敢想的事情。”这说明国家在不断强大,为青年一代成才创造着越来越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与舞台。因此,“我们青年人应坚定地把个人的追求和理想融入到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与祖国发展同梦,与祖国需求同行。”

【理想信念】“让中国好舰船驶向深蓝。”

对于王治国和他的团队来说,国防科研是一种事业,甚至是一种信仰,他们把所有的汗水与心血都倾注在这片热土上。“蓝海梦的背后是深厚的民族期盼,年轻人要勇于创新创造。我要与全国青年一起,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国土,建设海洋强国,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的腾飞,让中国好舰船驶向深蓝。”

在王治国的带领下,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续写着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榜样人物】唐嘉陵

唐嘉陵,男,汉族,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

唐嘉陵作为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全程参与了蛟龙号潜水器1000米至7000米海上试验,直接参加下潜24次并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蛟龙号”四年海试期间,他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最颠簸的试验任务。面对风险和突发状况时,他迅速反应、沉着应对、处理得当,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

【成长足迹】“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

2006年9月,唐嘉陵还是就读于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在得知国家将面向社会选拔潜航员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选拔。2007年2月,经过层层严格选拔,他幸运地成为中国首批潜航学员。唐嘉陵笑言:“大学没毕业,我就当上了潜航员。到现在,已经工作6个年头了。”在接受潜航员培训过程中,他结合潜水器的视频字符叠加技术,完成了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与教育。学校严格的新生军训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磨去了我的自由懒散,磨砺了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培养了我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从此,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志向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这里,近四年的学习生活让他在思想品格上、体能心理上、知识沟通上跨过了潜航员选拔标准的第一道门槛。“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

在2009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000米级海试中,唐嘉陵下潜7次;在2010年3000米级海试中,唐嘉陵共下潜10次;2010年7月12日,唐嘉陵下潜到3757米;2011年6月至8月,在5000米级海试中,唐嘉陵两次下潜深度超过5000米,并在一次下潜任务中作为主驾驶和两名科研人员成功下潜到5188米,创造了5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在7000米海试第二、第五次下潜中,唐嘉陵分别担任主驾驶下潜至6965米,并和付文韬一同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纪录。

【心里的话】“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基层海洋人

“优秀青年代表——这样一份殊荣既是对自己过去付出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勉励,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工作,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基层海洋人,以振兴祖国海洋事业、实现海洋强国梦为责任和使命,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更多奉献。”蛟龙号7000米海试的圆满成功,让唐嘉陵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作为一名职业潜航员,他将参与蛟龙号首次实验性应用航次。荣誉是属于过去的,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他表示必须继续努力学习、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岗位。

【理想信念】“一年中有11个月在海上‘放逐’。”

2003年8月,在去母校报到的途中路过北戴河,唐嘉陵终于圆了儿时看海的梦想。浩瀚的大海点燃了我理想的火花,成为我海洋梦的起点。

“我人生的目标随着个人的发展在不断调整,但值得庆幸的是基本呈螺旋上升趋势,理想也在慢慢变得清晰,变为现实。”六年前,唐嘉陵的理想很简单——成为一名潜航员,完成7000米深海任务。六年的执着,梦想慢慢实现。六年后,唐嘉陵的信念很坚定——用5年的时间,既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航员,又发展成一名蛟龙号保障技术负责人,为把蛟龙号打造成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平台时刻准备着。“未来的未来,我永远与海洋作伴,一年中有11个月在海上‘放逐’。”

唐嘉陵对海洋的梦想仍在继续……

【记者的话】奖章美丽光环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他们可能日复一日地面对着一堆枯燥的数据,可能为了赶一个工程的进度而不眠不休,可能为求得理想的实验结果而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磨砺。但是投身国防事业的他们依然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们依旧深爱着自己所处的行业,而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的,是一种无以名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记者在与王治国和唐嘉陵的对话中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母校的感恩和关心,他们手捧着熠熠生辉的“五四奖章”为母校6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工程梦的缔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向母校的师生证明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激励着我们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奋勇前行!

编辑:coast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