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工学周报》上分6期陆续刊发了《对“让新的教学理念进课堂”的再思考》一文,针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客观、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体会到督学们对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热忱之心。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学校部分教师并非专业师范类院校毕业,因此,虽然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研究,但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站上讲台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还要讲求方式方法。教育教学是一门学问,一名教师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这在《再思考》一文中已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以我自己最初承担《理论力学》教学任务为例,当时的理论力学教研室要求我跟班听取3位老教师授课,在听课、做笔记、参考老教师讲稿的基础上,我形成了自己的课堂讲稿,因为有老教师的传、帮、带,我的讲稿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比较完善的。这是一个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过程。
新教师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理论力学教研室对新承担《理论力学》课程讲授的教师有一个要求,即试讲全部课程内容的三分之一以上,课程组听课提意见,再完善修改讲稿。试讲时虽然没有学生,但面对同事和老师,实战气氛是很浓的,也增强了我讲课的承压能力,使我迅速适应大课氛围,尽快过好上课关。这是一个提升教学组织能力的过程。
任何一门课程,即使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经历了多轮教学实践,如果仅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那么讲课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无功无过。知识的引申、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等课堂内容,都需要认真研究,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做到。仍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我们的《理论力学》课程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教学体系,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公理为基础铺展开来,但各部分相对独立,联系不紧密。一门课程如果能够整理出完整的知识脉络,找到中心对应关系,形成自洽,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我在多轮授课实践中进行了反复思考,在最近几年才逐渐理清思路,找到课程的“灵魂”。这是一个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
《再思考》一文还对多媒体教学应用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我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理论力学》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讲究打好根基,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因此,课堂讲授中基本概念的阐述、公式的推演、工程问题的简化和求解等,采用板书教学更为有利。在率先提出多媒体教学概念的美国高校中,针对《理论力学》课程也是全程板书教学。
这是不是说动画、课件就不用建设了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逐步兴起。目前,我国推进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举措,在“爱课程”网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推出了《理论力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理论力学》课程资源极大丰富,该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供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资料。但由于资料众多,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也出现了选择上的困难。虽然各个学校的资源都很充足,但却各具特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理论力学资源侧重于动画和工程实例;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国家级名师的视频教学录像为主,讲解清晰;上海交通大学的则重在突出交互系统人性化设计。理论力学教师因为具有专业素养,可以明确区分各个学校的特点,并指出优缺点,但学生却做不到。因此,我产生了建立“理论力学教学搜索引擎”的设想,将理论力学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加入到网络平台中,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总结、汇聚《理论力学》每一部分课程、每一章内容,乃至每一个知识点相应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自习理论力学某章节知识时,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得到这部分知识的大量网络资源,并且对每项资源进行详细描述,使庞大的网络资源不再繁复,自成系统,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在2014年秋季学期的力学基础课程中,我已将这一构想法进行了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