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布
“十二五”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等
作者
佚名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3-04-19

分享

国务院日前批准印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规划》从兼顾传统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发展需求、兼顾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基础、兼顾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3方面考虑,对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未来20年这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7个科学领域中,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规划》规定,今后拟以5年为期对规划进行修订。

《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围绕“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建造起一些大型科研支撑装置,掀开了设施建设的序幕。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长期,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为标志,陆续兴建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设施,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三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发展期,兴建了上海光源、海洋科考船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等一大批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

(原文载于《光明日报》2013年4月18日第2版)

编辑:赵琳琳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