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学校6月28日召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围绕《方案》中提出的六个方面改革任务,全校上下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各自作用,发扬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动改革。【综改天地·特刊】紧密围绕方案中提出的改革任务,陆续推出一批相关高校已有经验做法,以供参考,启智集思。本期热词推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学生“第二张成绩单”
西安电子科大以鼓励创新创业为导向,设立第二张成绩单。第二张成绩单以“崇尚学术、回归工程”为要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的情况,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并提供推免保研机会。目前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成绩单”认定,一批有志愿有潜质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崭露头角。这张成绩单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深化教学改革,确保第二张成绩单的实施效度。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平台整合共享。三是构建个性化培养平台。四是开展校校联合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围绕“互联网+”理念,整合资源,完善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工作体系。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实践场地、导师指导、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公司注册、政策咨询、对接风投机构等服务,开展项目培育和团队培养,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成为大学生科技型创业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和投资对接,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形成从学生个体、团队到企业,从预孵化、孵化到项目落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培育链条。探索培育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育人。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讨论”和“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场工作会”等,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共设孵化基金,全面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汇聚社会资源,探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湖南大学推出“虚拟创业学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湖南大学以“虚拟创业学院”为平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打造优质创业慕课课程,提高创业教育覆盖面。创新教学考核方式,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推动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创业教育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一是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三是强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改革培养模式。一是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二是实施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培养长效机制。搭建创业平台。一是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大赛。二是加强基地建设。三是推动与社会接轨。
东北大学强化“三融合”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充分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课程集群,以现有创新创业系列选修课为试点,创建互动型学习示范课,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讲坛、学术交流等创新创业文化品牌活动,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网络化体系,开展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评选,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疏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链,通过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前孵化器建设和包含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近万平方米空间的后孵化器配备的密切配合,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四川大学探索“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打破“标准答案、60分及格”传统考试模式。一是强化过程评价。二是改革评价标准。三是实行动态及格线。为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提供充分教学支持。一是实施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黑龙江大学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学
设立专门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方向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贯彻到教学各环节,包括全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评价等,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依托3个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一是依托专业课程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专业视野。二是依托通识课程平台,丰富学生就业创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三是依托辅修课程平台,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搭建3个载体,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一是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适用性的争议
制度优化途径一: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一是大学教师职业的角色转变,不仅要承担传统的教学任务,还应担负起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学术共同体内的相应职责。二是相比传统组织体系,大学教师的自由度和流动性逐渐加强,导致其个体行为所受制约有所弱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流大学在执行“非升即走”制度时,均对教师在聘期内完成的教学学时量和科研工作量有明确的要求。“非升即走”制度不仅适用于“研究型”,也适用于“教学型”高校。“非升即走”制度改革必须重新审视制度设计的目标导向,需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避免误入歧途。制度优化途径二:改善基础制度环境。一是“非升即走”制度必须与“终身教职”以及终身教职后评价制度相结合。二是规避“非升即走”制度的负面因素,建立大学教师考核中的代表作制度,避免大学教师沦为“发文章”的机器。三是不能将“非升即走”制度视为残酷的终身淘汰制,要建立起亲善的退出机制以及对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的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制度优化途径三:以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学治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尤其是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推进“非升即走”制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以及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等工作,切实从思想和物质方面做好准备,使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促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优化途径四:整合各类教师选拔和激励机制。“非升即走”制度的基本原理是“良币驱逐劣币”,通过“试用期”选拔出最具学术潜力的大学教师。因此,这一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是一系列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制度体系。一是要以业绩考评为基础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二是应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公平与客观的评价,建立起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职称考评体系;三是完善大学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基本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加强职业的稳
定和保障功能,同时应探索新型的收入分配方式。“非升即走”改革需要得到大学内部不同群体的支持与合作,面对大学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应整合各类选拔和激励机制,发挥制度合力,使改革具有“后发效应”。
美国高校“非升即走”制的保障机制分析
内涵及其保障机制一:充裕而优质的教职来源机制。美国注重人才的公开招聘,由于具有丰富和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学的教职获得者都是优中选优的,一个职位由上百人竞争是很正常的,且来源非常广泛,是面向全美或全球招聘。同时,美国高校很少从自己所培养的博士后、研究生或讲师中进行招聘,最大可能地避免近亲繁殖和学术资源的垄断,从而利于学术创新。另外,招聘时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如在某某著名的实验室学习或工作过、参加过国内与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项目、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论文等,这些优势对应聘者来说是有利的。总之,这些应聘者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潜力,即具有很强的“抗压力和学术力”。这就为“非升即走”制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的人才保障机制。内涵及其保障机制二:强有力的专业化成长支撑机制。美国大学通常给新入职人员无论从启动基金、试验设备、科研教学服务还是专业化成长等方面提供特别的支持,新入职人员会在一种白由、鼓励与支持的环境下专心从事自己的学术、教学及相关工作。这些举措对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非升即走”制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机制。内涵及其保障机制三:完善的学术自觉机制。美国“非升即走”制的实施与终身教职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而终身教职制度是为保障学术自由和保证教师与大学管理层之问的合理权力分配所作的一项制度安排。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有助于保持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也能确保教师的质量。虽然近些年来,美国高校教师的终身聘任制改革推进的力度也很大,但美国许多学者仍然认为终身教职制度的保留意义重大。终身教职保障了教师的学术自由、学术权利和成果质量。这是美国“非升即走”制度存在的学术自觉保障机制。内涵及其保障机制四: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和文化认可机制。在美国,人才资源主要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市场化导向的运行机制使美国有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并保障人才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和人才个体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各类人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意迁移或频繁更换工作,也可以在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及政府问频繁流动,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和岗位。这种相对自由的人才流动环境,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问,保证了人才交流的活跃性。美国对主动或被动跳槽早就习以为常,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显示,美国有50%多的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这是一种文化认可上的差异。总之,美国“非升即走”制的实施有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和文化认可机制。
【前期提要】综改特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本期策划】:党政办、政研室、新闻中心
【本期编辑】:万建、李荣生、吕维忠、吴丹丹